翻新时间:2015-12-1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这个问题是本次赛课的主题,也一度困惑着我。
在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时,我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我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这40分钟的教学中,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我设计了这样3个实践环节:第一,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第二,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我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总之,理念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在这次会议理念的引导下,我体验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体验到了扎扎实实为学生的充实。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要自护自卫
- 母爱——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 绍兴——名人的摇篮
- 我为奥运健身
- 我的梦
- 我和书的趣事
- 秋意
- 第一次坐飞机
- 铅笔的用途
- 母校
- 桂花
- 过
- 读书赋予了我——
- 读《猎人海力布》有感
- 再见了!心悦
-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 浅论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
- 浅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 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试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探讨
- 浅谈成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 大学新生课外教育管理研究
- 浅论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努力开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
- 论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 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 大学生思想整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三块阵地作用
-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 浅论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
- 浅谈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对策研究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
- 开启学生的思维 让教师适应学生──《春晓》教学案例与评析
- 《春晓》教学设计
- 《春晓》教学设计谈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
- 《春晓》教学设计
- 以《春晓》为例,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 《春晓》教学设计
- 《春晓》教学设计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春晓》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