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实录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我们知道周恩来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为祖国的解放和深受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又是怎样从小立志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恩来的情感世界。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通读课文,学习词语
师:大声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生读课文。
师:说一说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
生说不懂的词语,学生之间互相解答,教师辅助。
三、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生默读并思考。
师:交流一下。
生用自己的话说文章大意。
师概括: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事实,立下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课前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 立志 博大胸怀 远大志向
一、回顾文章大意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回忆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什么事。
生默读并思考。
师: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二、引读文章前部分
师:周恩来12岁那年在东北,看到外国租界地繁华热闹,伯父不许他到租界地去玩,周恩来产生了好奇心。读一读这段对话。
师读旁白,指名两个学生读课文一直五自然段。
师:伯父不许周恩来去租界地,使周产生了好奇心。
他问──
生:为什么?
师:为什么不能到那个地方玩,伯父回答──
生: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
师:周恩来又问──
生:那又是为什么?
师:明明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不许中国人去那里?伯父回答说──
生:中华不振。
三、品读重点段
师:伯父的回答使周恩来的好奇心更强烈了。他决心去看个究竟。
读课文六至八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从哪些地方看出中华不振。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周恩来到了外国租界地,从哪里看出中华不振?
生1:租界地与别处大不相同。
师:租界地与别处的不同在于──
生:街道两旁大多是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租界地的情形使周恩来想起了许多问题──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生: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人类起源概说
- 我家的一件珍品
- 幸福是妈妈的唠叨
- 我家的一件珍品_药瓶
- 唠叨的妈妈
- 我爱我家
- 人类起源
- 我家的一件珍品
- 双喜盈门
- 我家的一件珍品
- 我家的一件珍品
- 人类起源
- 我爱我家
- 我家的一件珍品
- 我家的一件珍品
- 加大文献采访力度 培育馆藏地方特色
- 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
- 书从何来?——地方文献书库的建设
- 试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 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倾向
- 浅谈把握课堂教学策略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 东北地方文献中旧日文资料的价值与开发利用
- 略论地方特色农业文献的开发利用
- 浅谈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探析
- 努力做好新编地方志的收集及开发利用
- 试论地县级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发利用新方志
- 试论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的培养
- 试论中职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的记忆
- 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的拳头产品
- 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探析
- 《找春天》课堂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 《找春天》教案1
- 《找春天》教学设计及建议
- 《找春天》课堂重点:文章问题分析
- 《找春天》课外延伸 春的赞歌
- 《找春天》扩展练习
- 《找春天》课堂重点:拟人描写
- 《找春天》课堂重点:课堂回放 春的追寻
- 《找春天》延伸学习:有关春天的古诗词句
- 《找春天》读书笔记
- 《找春天》教学设计举例
- 《找春天》教材简说
- 《找春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找春天》教案2
- 《找春天》教学设计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