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杂谈
〖谈“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策略·单元部分感悟──“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立足学生认知,灵活调整教学预设〗
学生的认知差异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往往五化八门。教师要能在课堂实施中,开放地融入弹性灵活的成分,灵动地融入教学机智,敏于发现相通之处,调整目标。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看出和想象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以及在他们的认识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这样才会发现问题的思维价值所在,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步骤。
学习第八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学生围绕第一节课文提出了许多问题,一些问题接近本质性学习目标,如“笨拙的恐龙怎样演化成轻灵的鸟儿?”“漫长的过程,到底有多长?”“恐龙的哪一支能够演化成鸟儿?”有一些问题看起来离开了本质性学习目标,“鸟类的骨骼是中空的,所以才能飞翔。难道笨拙的恐龙在演化中,也能变得中空吗?”“有一种恐龙,骨盆像蜥蜴,属蜥龙类,是不是恐龙的一支后来变成蜥蜴了呢?”这些问题看起来离谱,事实上很有思维价值,恰恰让同学们能够去关注课文“演化过程”部分里非常严密的表达,不是恐龙全部上天了,而是恐龙当中的一支,且是猎食性恐龙中的一支,体型较小、形似鸟儿、骨骼中空、带羽毛的一支,在亿万年的岁月里,在奔跑跳跃过程中逐渐演化,学会了滑翔,终于飞上了蓝天。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将语言的目标、人文的目标融合在一起。而蜥蜴呢,资料表明“恐龙出现以前,地球上已经出现蜥蜴类型的物种,古生物学家相信它们就是后来出现的恐龙的雏型。”虽然不是恐龙的一支变成了蜥蜴,而是蜥蜴的一支变成了恐龙,但学生的思考力让人折服。
〖让课文插图真正成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画,看看各种恐龙的形态特征,很多孩子都会发现有些恐龙身上长着羽毛,这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此时,孩子们会急于知道原因,教师就可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读课文,将图文进行对照,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课文更有兴趣,也更易懂。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那天,我真快乐
- 宽容在我心,阳光伴我行
- 烧烤
- 难忘的广播操比赛
- 打折背后
- 初冬瑞雪舞家乡
- 让座风波
- 吃火锅
- 有口难辩
- 那份特殊的礼物
- 下军棋
- 愉快的一天
- 爱惜粮食
- 深受启发的事
- 我家的环保行动
- 论伟大的音乐 不朽的精神
- 关于印度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 广播电视文艺沉思录(1)
- 浅论大学生金融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
- 关于小学教师应有的数学素养与必备的数学基本功研究
- 试论语文实践活动的“五性”与“五环”
- 当代电视剧批评模式的断想(1)
- 电视剧的全球化和文化入侵(1)
-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 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探讨专职教师同辅导员的工作关系
-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1)
- 加入WTO后中国电视所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策思考(1)
- 关于中国“地下电影”的文化解析(1)
- 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改革发展(1)
-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1)
- 《雨点儿》教学案例
- 一毫米雨量究竟有多少水?
- 华西秋雨和巴山夜雨
- 春南夏北 转眼落雨
- 植物的光合作用
- 两只小鸟
- 科学童话
- 关于“雨”的知识
- 雨点儿有多大?
- 雨,落在校园里
- 中国暴雨漫谈
- 由《雨点儿》衍生开的……──仿写《雨点儿》
- 雨天的歌
- 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
- 下雨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