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
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⑴ 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钟乳 石笋
⑵ 新词:
孔隙 突兀 森郁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⑴ 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⑵ 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⑶ 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3、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⑴ 泉水来路。
⑵ 孔隙大小。
⑶ 小船形状。
⑷ 进出方法。
⑸ 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1、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2、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3、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4、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场足球赛
- 我长大了
- 我后悔了
- 保护环境
- 小夜莺
- 令我后悔的一件事
- 下蛇棋
- 畅谈暑假生活
- 第一次炒菜
- 欢乐的“六·一”
- 照片的故事
- 我在战胜了自己
- 我该怎么办?
- 一件快乐的事
- 我错过的一件事
- 试析对劳动合同制度若千问题的探讨(1)论文
- 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谈邮政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 论我国劳动法范式的转变(1)论文
- 浅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关系的思考(1)论文
- 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的界定(1)论文
- 对于无负压供水设备应用探讨
- 向IC卡系统集成业务投资的可行性
- 我国手机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
-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问题研究
- 强化电气工程管制的重要性
- 劳动法领域 哲学思辨(1)论文
- 论全封闭制冷压缩机的发展趋势
- 论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下)(1)论文
- 虚拟城市的开发技术探讨
- 基于XML的三层C/S模型
- 自然的美 野性的美
- 《索溪峪的“野”》重难点精析
-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课文导学
- 《索溪峪的“野”》篇章学习
-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词语积累
-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相关链接
- 《索溪峪的“野”》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野”性十足的索溪水
- 《草虫的村落》教学实录
-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 《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 《索溪峪的“野”》难句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