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想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
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
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设想:
一、要多读
读什么:
1、读修辞特点比较突出的句子:
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比)“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比喻)“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下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夸张)此外,好的句子像“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都可让学生多读。
2、读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
如:“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等。
3、还可让学生读文中的重点段落:
如:路上、孔隙、内洞等段。指导学生读上面这些句子、段落时,除范读外,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边读边想。如,读去双龙洞路上一段,可让学生先读,再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公路是什么样子的,山上映山红、油桐是怎样生长的,溪水出山是怎样一种情况,山色怎样,然后再读。就这样反复读、反复想,一直读到眼前能呈现出画面为止。
另外,对该读重音的字句,也应指导。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象桥洞似的”“……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等。总之,只要注意读,注意引导学生读一次,达到一种目的,学生就会渐渐读出味来,读出“门道”来,百读不厌。
二、要精讲
讲写作方面的技巧、特点:
1、文章的内在联系。本文除按游览顺序写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
2、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
3、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讲时可作如下板书:
⑴ 四月十四日,去游
前五公里(略)金华──罗甸
⑵ 路上
后五公里(详)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满山映山红 油桐一丛一簇 山土粉红
溪水: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洞口外 山突兀森郁
外洞:洞口 桥洞似的
洞内 像大会堂
⑶ 洞内:宽 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高 仰卧恰能通过
孔隙 长 约二三丈
光线 昏暗 一团漆黑
洞顶:双龙(青、黄)
⑷ 洞内:石钟乳、石笋
内洞 形状多端 颜色各异 大小 比外洞大得多 十来进房子大
溪流 上源在深黑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切菜
- 旱鸭子终于敢下水了
- 削土豆
- 扳手腕
- 不经风雨
- 稿费
- 难忘那段时光
- 知识的力量
- 记一次有趣地吹鸡毛比赛
- 国庆见闻
- 第一次讨价还价
- 失而复得
- 义卖活动
- 冻书
- 有趣的魔术
- 试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 试析物理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审计服务经济发展推广集合票据融资模式
- 关于八年级物理教学策略
- 关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刍议
- 试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 关于历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 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应用路径探讨
- 逆向物流操作指南-物流管理论文(1)
- 物流企业的新型增值服务模式-物流管理论文(1)
-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物流管理论文(1)
- 浅谈高中体育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初探
- 梳理传送带 打造新物流-物流管理论文(1)
- 关于教育理念如何转化成教学行为
- 企业物流成本之分析-物流管理论文(1)
-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习要点
-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读
- 《走一步,再走一步》典型例析
- 《走一步,再走一步》简析
- 《走一步,再走一步》文学常识
- 《走一步,再走一步》问题探究
- 《走一步,再走一步》重难点突破
- 《走一步,再走一步》结构分析
- 《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字注音
- 《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作特点
- 《走一步,再走一步》形近字辨析
- 《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法导引
-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心思想
- 《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作特色
- 《走一步,再走一步》词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