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反思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
记得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这个孩子的呼声所震撼了,心中涌起一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之感。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浸在了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之中,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我心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
一、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三、教师的范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山雨》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跟着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游绮园
- 女孩也能撑起一片天----读《女婴降生后》后感
- 捉蚂蚱
- 我想象2008年奥运会
- 观荷花
- 敬礼!白衣战士
- 家鸡为什么飞不高?
- 楼前庭院
- 家乡的杨树林
- 爱护地球保护环境
- 陌生
- 未来的电脑
- 妈妈的“吼 声”
- 观落日
- 四季
- 论网络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审计发展的主要方向——网络审计
- 网络经济对企业组织结构和审计发展的影响
- 浅谈网络审计
-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浅谈
- 浅淡我国设立注册环境审计师的必要性
- 经济责任审计之管见
- 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政府绩效审计
-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趋势及若干创新思路
-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 浅谈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因素及建议
- 中美CPA职业风险比较研究
- 试析审计风险的成因、防范及对策
-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研究
- 中印政府绩效审计环境比较
- 墨竹考源
- 关于新课程“课”的若干评价问题的思考
- 画竹名家
- 《竹影》主题思想
- 漫画家丰子恺
- 《安塞腰鼓》课后反思
- 《竹影》有关资料
- 《安塞腰鼓》词义辨析
- 教研,有一种力量叫唤醒
- 《安塞腰鼓》实践教学
- 《子恺漫画选》自序
- 特级教师谭青峰这样教 《安塞腰鼓》
-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 《安塞腰鼓》教学后的反思
- 《安塞腰鼓》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