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写“动弹、欲望、不屈、茁壮、听诊器、震撼、糟蹋、有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下来。
3、能找出课文中有很深含义的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以及热爱生命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吧。(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也搜集了一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愿意听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1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
4、交流,理清脉络:
(板书)
飞蛾:挣扎求生
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三、重点理解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
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⑴ 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板书)
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香瓜子:砖缝冒功──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⑵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①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② 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展示背诵
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体会最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二、深入感悟
1、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3、教师引导:
⑴ 第一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无限的价值”指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⑵ 怎样才算活得“光彩有力”?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觉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⑶ 连起来说说,这段话怎样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交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三、回题解疑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课题中重复两遍生命,你体会到什么?(强调感情)
四、拓展阅读
(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
1、练笔:
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2、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做笔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给妈妈的贺卡
- 我是春天的蒲公英
- 我的宠物小乌龟
- 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 聪明的孩子
- 第一次吃牛排
- 五色公主
- 周胖子和马瘦子
- 放风筝
- 母亲节快乐
- 下课了
- 下雨了
- 小实验
- 赤壁
- 战斗
-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提问的思考
- 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
- 试论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 浅论班主任与养成教育
- 试论自己对德育工作的几点认识
- 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
- 浅谈班级管理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 浅谈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 关于加强学校德育的三个关键问题
- 高职生行为习惯常见问题养成教育方法
- 论课堂教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 关于家庭对未成年人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性研究
- 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初探
- 浅析知识管理视角下课堂教学师生主客体关系
- 对职业师范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比尾巴》教学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太阳》教案
- 《称象》教学设计2
- 《比尾巴》教学设计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二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附反思)
- 《春雨的色彩》教案
- 《太阳》一
- 《太阳》二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设计2
-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设计1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附反思)2
- 《乌鸦喝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