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唱响生命之歌──《生命生命》教学后感
我教学生学习课文《生命生命》,面对文章简洁朴实的语言和含蓄深邃的思想,不是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分析理性地归纳,而是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面对,由衷地感悟人生。教学结束了,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以往,我的阅读教学总是依据三维整合的原则制定教学目标,一贯以落实听、说、读、写为基准,师问生答,有板有眼。这样的课堂当然能很好的应付考试,我也曾为此得心应手、颇感满足。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语惊醒梦中人,他促使我在生命化教学与学生和谐发展方面做了崭新的尝试。在课堂上,我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置身于文本的特定情境,还原并经历文本表现的生活,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享受人生的美好经历。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上课伊始,我没有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学生设“陷阱”、套“笼子”,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引导他们在课题上加上不同的标点,再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设计新颖别致、富于想象、引人入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不同程度的情感表白,自然生成了与课文情感相融合的特定情境,促使他们对生命的解读有了初步认识,进而进入“角色”,溶入课堂之中。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章作者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这就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想象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借助文本内容这个“他山之石”,创新出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这个“玉”。学生领悟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撼。在教师的引领下,他们借助文本中的优美的语言内涵,走进作者内心,主动获取感受,最终形成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为完成这一精彩的教学环节,我首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引领他们感受生命的存在;然后从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入手,引导孩子们表达生命,欣赏生命;接着从典型事例入手,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最后从师生自身情状入手,面对生活,演绎生活。如此不断升华、反复咏叹,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产生对美好生命的向往与追求。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过程,让课堂上师生鲜活闪现的智慧之光相映生辉,并最终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
课堂上,我用真诚的生活化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促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倾诉那些极具启发性和亲和力的语言,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产生感悟,让学生一触即发。同学们从课文、资料和自身现实生活中充分地感受着生命,表达着生命,也演绎着生命。他们惊异地发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事情值得去关注,去体会。“心由情动,文随情发。”我不失时机地拿出纸笔,邀请全班同学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至此,师生以情入文,以文抒情,最后以情品文,学生用心书写的生命音符让人随之高歌。可以说,这种情景交融的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情形,我欣喜若狂。我深深明自由表达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智慧迸发的火花,是对生命的美化和呼唤,是来自了:指导学生走进文章,不单单是知道和懂得,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是“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真正实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青云山游记
- 《封神榜传奇》读后感
- 砍甜高粱
- 钓螃蟹
- 小兔飞飞历险记
- 绿毛龟
- 游金乡沙滩记
- 一张盗版CD的无奈
- 校园里的升旗台
- 中国真伟大——神州六号起飞
- 我考了60分
- 夕落
- 十一见闻
- 真人雕塑
- “十一”见闻--游在大西北
-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审计风险管理探讨
- “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
-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及推广
-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重点和难点探讨
- 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几点探索
- 语文教学要走向“会意得言”的统一
- 创新意识与小学语文教育
- 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几点想法
- 关于小学生说谎作文的几点反思
- 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谈语文课堂的结束语
- 谈中途接班的班主任工作心得
-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
-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达纲练习
- 《大自然的语言》重难点突破
- 《大自然的语言》学法导引
- 《大自然的语言》基础知识题
-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
-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测试题
- 《大自然的语言》重点难点
- 《大自然的语言》中心意思
- 唐宋诗中的物候
- 《大自然的语言》重点语句分析
-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
- 《大自然的语言》结构分析
-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简析
-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背景知识
- 《大自然的语言》语法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