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03
《梅花魂》教学反思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比如在这堂课中,在最后学完课文,我问道:“对于这样一个思念祖国的华侨老人,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梅花魂》的教学后,我让学生欣赏《乡愁》,引领学生阅读现代和古代诗人所作的几首诗歌,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梅花魂这一课讲述的是华侨老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回忆写梅花的诗,展示梅花图片,而后,我便引导学生体会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义,通过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层层引出。并从外祖父一系列的举动中让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文章的倒数第四段,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与喜爱,同时也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在品味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我设计了一个填空练习,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把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了。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菜市场
- 我爱白杨树
- 我爱吃西瓜
- 我家的绿萝
- 桃花
- 吊兰
- 马齿苋
- 向日葵
- 狗宝宝出世
- 神奇的礼物
- 小草
- 外公家的南瓜
- 我家的仙人球又开花了
- 臭海棠花
- 金银花开
- 我国聚合营销产生的动因分析
- 论当代服务行业营销对策
- 对于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的营销策略探讨
- 我国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
- 探究经营管制的认识与思考
- 搜索引擎营销现状及趋势
- 市场营销中信用的适用性
- 论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策略
- 论整合营销传播特征——以农夫山泉为例
- 探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创新
- 对于构建东江流域水权交易市场的思考
- 地方农药经营管制调查论述
- 寒潮下,服装企业的“忙与闲”
- 价值:竞争力再造的主体
- 论房地产营销中的市场细分
- 邂逅美丽的生命感动──《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听《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后的一点想法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信念,创造爱的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课后随感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后感与点评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评《地震中的父与子》
-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