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06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及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教材,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果在结课中资料性资源使用得当,就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善地融于一体,取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效果。我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结课中进行尝试性设计,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学生更深层的思考。
【教学片断】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5年前。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说一说。
(生思考、准备。)
生:假如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兵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生:假如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假如我是北京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百姓团结起来与洋人展开战斗。
师:同学们,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
请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
圆明园是皇帝亲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和慈禧仓皇逃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剩下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侯,难道你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很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耻辱。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己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案例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切实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在结课这一环节中,我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将自己假想成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引导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课文要传达出的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然后及时展现文字资料,学生从资料中看到的是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这时,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有着“仇恨”和“愤怒”,更在进行着深层思考,在他们的心中,“圆明园”不再是“万园之园”,而是“耻辱”,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加深、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又增加了阅读的分量,扩展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体验,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患难见真情
- 我是小马虎
- 数风云人物
- 我见到黄菊了
- 教室的变化
- 春天
- 记一次课本剧表演
- 考试将近
- 未来的世界
- 假如我是……
- 假如我能时光倒流
- 说说我的好朋友
- 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
- 调皮可爱的小鹦鹉
- 猎人“金刚”
- 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
- 电气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析
- 文学素材的多层次积累研究
- 试论如何有效组织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
- 王维“以佛入诗”辨
- 理学实践的失败和清学的兴起
- 孔孟之间
- 浅论综合写作教学法在中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 道家伦理与后现代精神
- 浅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浅谈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立体式词汇教学
-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1]
- 浅议英语写作中的“中国式”英语问题及相应教学策略
-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
- 7背影
- 8《短文两篇》(日、月)
- 7雷电颂
- 7 雷电颂
- 3蜡烛
- 2我的母亲
- 10信客
- 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 6雪
- 《最后一课》教案
- 4《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 《春望》教案
-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 3我的第一本书
-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