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5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认识价值、量化损失;以景促悲,以悲激愤。
【教学措施】
1、把阅读、想象、感悟相结合,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圣境。
2、用昔日圣境与残垣断壁作比,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激发爱国情结;
【教学预设】
一、揭题
(出示图片,读文字。)
1、(停顿片刻)用一个词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悲痛、伤心、惋惜、无奈……)
2、把你们的感受(悲与愤、仇与恨)带到第一自然段中读一读。
二、深入
(认识价值)
一自然段导学:
(出示句子投影。)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再重读‘不可估量’,加强强调语气;并想想从‘不可估量的损失’可以体会出什么?
(重要性、价值高、损失无法计算……)
2、也可以这样说: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圆明园就有不可估量的?
(价值。)
三、探究
1、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读课文,结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说一说。
(生自学2、3、4自然段;师指导、提示、帮扶。)
2、汇报;师作好板书:
列举如下: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板书:
有……也有……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板书:
……还有……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板书:
……不仅有……还有……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
板书:
上自……下至……
3、品析:
四自然段导学:
⑴ 以考察历史知识为由导入:
从先秦至清代,多少年的时间?(大约5000年。)
⑵ 如果一年只出一件文物,经历时间之长,朝代之多,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可以怎么形容?
(数以千计、应有尽有、不计其数……)
⑶ 再想想这数目众多的文物中会有多少名人书画、奇珍异宝(出示礼器、书画图片)师简略介绍……
⑷ (再出示虎首图片)师在数字、价格方面作说明;由此你觉得圆明园的文物还可以怎样形容?
(价值连城、珍贵……)
⑸ 用关联词把文物的两个特点连成一句话。师引读:所以我们不难相信──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你作为一个中国孩子,你感到……(骄傲、自豪)(用骄傲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⑹ 怎样让别人也相信它的的确确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们通过(齐读全段)朗读来表现。
五自然段导学:
第一环节:导语、引读:
1、然而,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结果呢?)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就这样被化成灰烬。
2、所以,我们发出这样的呼喊──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环节:促悲、激愤:
1、“损失”是谁造成的?用文中三个字概括出“侵略者”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掠”、“毁”、“烧”。)
2、侵略者是怎么掠的?如何毁的?又是怎样烧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汇报;并简要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4、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
(播放视频剪辑。)
画外音:
烈火熊熊、浓烟滚滚,这把火连烧三天!三天──72个小时──4320分钟──259200秒;烧掉一幅字画只需几秒,烧掉一处建筑只需几十秒;有多少名人书画、多少绫络绸缎、多少奇珍异宝就这样被无情的大火吞并。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可大火却笼罩整个北京城。
5、至此,圆明园曾经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毁灭了(板书:毁灭),什么都没有了。
(在原有板书上加“没”、“了”;一边加,一边让学生跟读。)
如: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
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6、还可以换一种说法:
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
……
第三环节:导读、升华。
1、什么都──没有了!(擦除板书,只留课题)所有美好的事物就这样一去不返,你什么感受?
(无奈、愤怒、仇恨、无助、伤心……)
2、那你就无奈(愤怒、仇恨、无助、伤心)地表达吧!
(自读最后一句,强调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
3、请全体同学把这句话告诉自己,告诉全天下的人!
(集体读。)
结语:
我们学习这课,不是为报仇,也并非为雪恨,而是让我们记住这段耻辱,记住这场血与泪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凌。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板书】
21、圆明园的毁灭
……有……也有…… ……没有了……也没有了……
……还有…… ……还没有了……
……不仅有……还有…… ……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
上自……下至…… 上自……下至小都没有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果树一家比本领
- 浓烟和烟囱
- 我的小鸡
- 我最敬爱的老师
- 我哭了
- 第一次照相
- 参观气象站
- 聪明大王(一)
- 我的邻居
- 与外教零距离接触
- 我是微风
- 我合格啦
- 厨艺大赛
- 九江长江大桥
- 校园的玉兰树
- 试析高职“两课”教师的自身修养
- 试析通识教育角度强化高职学生的就业柔性
-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试论高职院校学习型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关于市场营销课程多维教学模式探究
- 试论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共生关系
- 试析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 关于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与发展策略
- 试论后现代主义视角的“涉外导游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 关于21世纪初高校教师职业角色新论
-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 关于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试论高职会计专业“沙盘模拟”教学法应用的思考
- 简析“全面素质质量观”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
- 关于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探索
- 一曲情动于衷的挽歌──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解读的教学反思
- 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在对比中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后记
- 鲁迅简评《红楼梦》
-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凤姐
- 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评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况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杂谈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三“巧”
- 利用背景材料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
- 传神文笔足千秋──析《林黛玉进贾府》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
- 《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结构上的意义
- 《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描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