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1
改写《清平乐·村居》
朋友们,你们知道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吗?他写的诗词可以堆成一座“山”,或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可大作家总不能成天闷在家里呀,所以一天……
可怕的暴风雨刚刚平息下来。乌云逐渐散开,天空飘浮着一朵朵白云。看!在那遥远的东边,冒出了一缕缕刺眼的橙光……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桥。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时,辛弃疾正愉快地在溪边散步,看着这一切动人的景象,辛弃疾不禁诗意大发。正要提笔写作,却被眼前的和谐景象给震住了。
溪边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间又旧又破又小的茅屋里。但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
窗口映出了老翁和老妇。他们正用吴地的方言饮酒作乐。老翁老妇早已喝醉。老翁:“我说老伴儿,你看我们像‘小’乐天派吗?”老妇:“还‘小’乐天派呢!都成‘老’乐天派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从屋里漫出来了。
多无忧无虑的老人啊!
大儿子早已外出干活儿。天刚蒙蒙亮,鸡还没打鸣儿,大儿子就起来了。他没打扰大家,留了个便条儿,就独自一人扛着锄头,戴着草帽,去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了。
屋外的空气清新。小溪旁长有许多嫩绿的草,小溪里长着碧绿的荷叶,有的还结了莲蓬。鸡在“咯咯”地叫,仿佛在说:“我们的‘房子’在哪儿呀?”而二儿子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编织鸡笼。织啊织,就差一点儿就织完了。鸡好像也知道二儿子正为它们织鸡笼,所以在二儿子身旁踱来踱去,有时还友好地啄一下二儿子的小脚丫。
在三个儿子中,诗人辛弃疾最喜欢的就是三儿子。喜欢他的年幼无知,喜欢他的天真活泼,还喜欢他顽皮的性格。三儿子此时正卧在溪边剥莲蓬呢!一边剥还唠叨着:“一颗,两颗,三颗……”
看着这些和谐的、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动人场面,辛弃疾提笔写道: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猫和小兔
- 灯光球场
- 学跳绳
- 做金工
- 课后
- 班主任不在的时候
- 小羊的生活
- 溜冰
-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 小猫和小兔的故事
- 烹饪
- 农村的胡同(二)
- “小当家”做饭
- 两只小猫去钓鱼
- 青蛙申冤
- 论析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
- 评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西方文化内涵
-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 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之关系
- 浅谈美国法律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 西方文化理论视域与中国当代文化构型
- 浅谈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借鉴
- 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 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
- 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看科举制的兴衰
- 论阿多诺美学的人本主义思想
-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
-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他的恋人
-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康桥》的延展美读
-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 凄美的孤独──《雨巷》的情感特征
- 戴望舒的文学道路
- 追悼志摩
- 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桥》赏析
- 承续而不拘泥,出新更见才气──《雨巷》中的意象探微
- 浅析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及其构成
- 寻梦人的忧伤──徐志摩《再别康桥》
- 《雨巷》: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
-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别康桥》
- 我用残损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