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3
在遗憾中成长──《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失败的艺术,因为留下遗憾,才有了改进的动力,才使教学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进步,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授课前,我清楚地知道:这节课的着眼点不该放在发现的本身,而应放在发现的过程上。我遵循着这一点,却让课堂凝固了……
当讲到“老师说,按照进化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学生们的问题顿时多了起来——提得最多的就是“胎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我预料到的,于是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学们,这个问题等你们到中学学生物学时会学习的,现在还不适合学习。”话音刚落,几个尖锐的声音让我难以应答。“为什么到中学再学?”“什么叫适合?为什么现在不适合?”“老师,你中学生物学学得不好吗?”“老师,你就给我们讲讲吧,妈妈说我是石头变的,那我不就成了孙猴子了吗?”一阵哄笑,接着,一阵沉寂……
学生们如同等待喂食的小鸟一样,等待他们“好奇至今还未真正弄明白的问题”的答案。
我的思维乱撞,是用哄两岁孩子的方法告诉他们是神仙姐姐放到妈妈肚子里的,还是讲讲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前者会被学生哄笑,后者会引起学生更多难以应答的问题。一阵慌乱中想到本节课的着眼点,于是我如同表演课文中那个年轻的女教师一样,一本正经板着面孔,略带生气颜色并抬高语调说:“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天啊,我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总算压制住了学生提那么多难以应答的问题,同时也压制住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力。我继续讲课,但是却成了单人表演,课堂气氛让人窒息。
显然,我的处理学生们并不满意,而且失望至极。我知道我的课前准备乃至教学设计都出现了漏洞。这应该是课前准备时预想到的问题,应想好解决的对策,或许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阅有关的资料,或许可以提前整理好合适的语言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或许……太多的或许可以让这堂课不至于如此失败。
叹息?不!当遗憾产生后留下的不仅仅是叹息;
庆幸?对!当课堂让你无法应对时,你就有了进步的动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让我因遗憾而庆幸,因遗憾而成长。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教师节的礼物 ——看图
- 无私的友谊
- 虽失去曾经,但还有未来
- 再见吧!SARS!
- 我想对您说……
- 广交益友
- 坚持
- 得失
- 友谊地久天长
- 让环境污染远离我们
- 以棋达意,献给母校百年华诞的礼物
- 爱超越一切
- 0的联想
- 世界有爱才美丽
- 今天
- 浅谈《光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浅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
- 试论人为本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 浅谈整合多重研究范式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效
- 试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几点思考
-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几个维度思考
- 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
- 关于“两课”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 关于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 浅谈“双S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与任务
- 简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有效利用新媒体,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
-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语文教学──《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
- 教学《杨修之死》的反思
- 《杨修之死》教学杂谈
- 《杨修之死》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 《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把握三“美”
- 热爱生命 学会生存──《杨修之死》探究学习价值的生成
- 《杨修之死》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