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4
抓“只好”教《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九义教材第十册)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于巧妙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构成了整篇文章的三个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驳,合乎逻辑,论证有力,同时也鲜明地展示了晏子的形象。每一次事件都以楚王失败告终。其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只好”。抓住了这三个“只好”,也就能理清了文章脉络,体会出严密的论证及整个事情的内在联系。
一、抓“只好”理脉络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全文,画出带有“只好”的三句话。
1、“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第2节)。
2、“楚王只好陪着笑”(第3节)。
3、“楚王只好赔不是”(第4节)。
抓住了这三句话,实质上就是抓住了晏子三次斗智斗勇的结果。接着再让学生溯果追因。楚王原来是怎么做的第一次楚王讥笑晏子身材矮小,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楚王侮辱齐国没有人才;第三次楚王污蔑齐国人没出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都失败了。这三次交锋又是按照晏子出使楚国这一事件:先到楚国、见楚王、酒席上三个阶段来叙述的。这样,也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二、抓“只好”析推理
楚国国势强盛,楚王如此霸道,为什么会“只好”认输呢这三个“只好”正说明了晏子的反驳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使楚王不得不认输。抓住“只好”,细细探究晏子的言论,便能体会晏子有力的论证。
第一件事中,晏子用了“假言推理”,有力地回击了楚王。晏子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从晏子的话可得出两个假言推理:
1、如果楚国是人国,那么楚国应打开城门。
2、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我从狗洞进去。这样一来,使楚王陷入两难的被动局面,结果,他“只好”打开城门。
第二件事中,晏子运用了“三段论”。
晏子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这是个典型的三段论。第一句话是个大前提,由第二句“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这个小前提推出结论:“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推理无懈可击,因此“楚王只好陪着笑”。
第三件事中,晏子用了类比推理。
“橘生淮南又大又甜;橘生淮北又小又苦,这是水土不同的原因”。类而比之,“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做起盗贼,这也是两国水土(风气)不同的原因”。晏子的推理有理有据,“楚王只好赔不是”。
三、抓“只好”究因果
课文中三个小故事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很紧密的内在联系。抓住“只好”还能体会出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和事情的起因、结果。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这是楚王计谋的第一次失败。楚王企图侮辱晏子的人格,给晏子一个“下马威”。楚王虽给晏子开了城门,但楚王打心里并不认输,他把侮辱晏子的念头放在以后。
“楚王只好陪着笑”,这是楚王理屈辞穷的表现,他再次失败了,这也是楚王与晏子面对面较量的一个回合。这一次他侮辱的不仅是晏子,而且是齐国整个国家。“陪着笑”既突出了楚王当时尴尬的神情,也将整个故事中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向高潮。
“楚王只好赔不是”,这是楚王与晏子的再一次斗智的结果。这次楚王企图污蔑齐国人没出息,在较量中,楚王彻底败下阵来。“赔不是”,既说明楚王向晏子道歉,又表明楚王承认了失败。
通过三个“只好”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侮辱在不断升级,由“晏子的人格”到“齐国的人才”,最后到“齐国的国格”,随着侮辱分量加重,楚王也一次比一次输得惨。最后他不得不和盘托出“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整个事情来看,楚王为什么要三次侮辱晏子呢引导学生分析起因。“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结果是“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捉螃蟹记
- 春天的小河
- 幸福是什么
- 第一次去吉林
- MY FAVORITE SEASON(我最喜欢的季节)
- 成长的快乐和烦恼
- 奥运
- 家和万事兴
- 不同的爱
- 练字曲
- 鸽子肉
- 我成功了
- 读《妈妈的爱》有感
- 责任
- 我的名字我做主
- 透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_民法论文(1)
- 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_民法论文(1)
- 论民事纠纷裁判的三个阶段_民法论文(1)
- 谈民事再审制度改革_民法论文(1)
- 公司法强制性和任意性规则对股东知情权的影响_民法论文(1)
- 联邦主义与司法_民法论文(1)
- 重新解释侵权行为法中的公平责任原则_民法论文(1)
- 美国的隐私法与大众传媒_民法论文(1)
- 公证与经济发展_民法论文(1)
- 农村婚姻家庭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难点及对策_民法论文(1)
- 徽州田野调查的个案分析_民法论文(1)
- 论“提供担保”义务的履行规则_民法论文(1)
- 中国人不“健讼”之探究_民法论文(1)
- 安全保障义务的利益平衡_民法论文(1)
- 试论虚假广告的认定_民法论文(1)
-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 《白杨》词句解析
- 《白杨》教学设计3第一课时
- 《白杨》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 《白杨》教学建议
- 《白杨》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 《白杨》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
-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白杨》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 《白杨》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 《白杨》教学目标和课文简说
- 《丝绸之路》教学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