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阅读教学中感悟策略的灵活运用──《桥》教学案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不能告诉,不能灌输,不能复制,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因领会、理解,而有所悟。
一、创设情境,唤发感悟
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的典型场景,因而在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易产生顿悟,领会语言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课文《桥》这一课时,结尾处,在交代他们父子关系时,教师恰当地运用了感悟策略的方法,注重创设情境,放一段悲伤的曲子,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品评语句,教师诵读,读的缓慢、低沉、压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师生一起怀着悲痛之情来祭奠这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师生齐读,将课堂氛围一下子渲染到了高潮,犹如悠扬的琴声到了激昂处戛然而止,却余音袅袅,浓浓的伤感之情充溢整个教室,学生被老共产党员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让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为之动容、动情。
另外,切身观察,观看录象,谈感受,这一情境教学的设置,一下子也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创新和实践的机会,使信息技术由辅助教学手段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
二、品词品句中感悟
有时拿到一个文本,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朴实,,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读读,品品词句,换一个词语,换一个句子,换一个顺序,才发现没有课文中来得精彩。品评出语言的韵味来。
同样是《桥》这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动?”放手让学生互相交流,朗读,品析。如在学习“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这一句时,教师问同学们什么叫“咆哮”?这里用的是受惊的野马,为什么不用受惊的马?这一连窜的追问,通过比较,学生体会了洪水之大、之猛,又如“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了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爆发作了铺垫,教师问该怎么读?分男女生读后,全班又齐读,反复诵读,品评体味;又如在学习“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一句时,教师问学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洪水跳的什么舞?学生回答后,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洪水的疯狂、肆虐,而这所有的环境描写句子,所起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烘托主人公老支书的高大形象。课堂上,教师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提升的形式,在品词品句中,让学生明确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没有脱离文本来单独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很自如很轻松的明白了环境描写所起的铺垫、烘托作用。
三、诵读体味,潜心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强调感悟,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主张读书应“熟读而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新课标强调了“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
教师在教《桥》这课时,注重了对几个短句的朗读指导,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了作品的情感,体验了语言的节奏干,音韵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学生与作者、作品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一个阅读者如果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就能够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丰富的感受,从而吸引他进行更多的阅读。在不断的阅读活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感悟,这个过程带给人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当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逐步进入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积累、自主提升的螺旋式发展轨道,就会自发地实现语文阅读学习的良性循环,达到“授以渔”的阅读教学目的。同时,感悟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还将贯于学生一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终生受益,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给小蟋蟀洗澡
- 游林海公园
- 日记
- 春雪
- 想起那件事,就让我后悔
- 上帝的红布袋
- 给雷锋叔叔的一封信
- 冬雪
- 第一次买菜
- 假如我是……
- 给司机叔叔的一封信
- 二十年后的我
- 难忘的一幕
- 读《海伦.凯勒传》有感
- 我是一个“小医生”
- 关于意缺陷多动障碍亚型反应抑制能力研究
- 浅析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解析与应用探讨
- 试析负性事件下消极情绪能量积聚的危害及对策
-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案例
- 论模糊数学方法预测电站锅炉结渣的新发展
- 三角函数式的求值
- 二分法求解单变量非线性方程及其应用与实现
- 简析青少年职业探索的影响因素及其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
- 有效情境引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 有关抽象函数的全面探析
- 费马定理
- 关于朋辈辅导在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 论我国古代数学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试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 关于村高中生积极人格观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课《蜡烛》
- 《信客》教案
-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 故宫博物院
- 奇妙的克隆
- 第6课 雪
- 第7课《背影》
- 桥之美
- 说“屏”
-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 第2课《芦花荡》
- 《新闻两则》教案
- 生物入侵者
- 你一定会听见的
- 《老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