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4
“获”与“惑”──《“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有感
聆听了大师的二节课,感受颇多,受益良多,再次感受到大家的风范。
听了窦老师的课,使自已的不久前的迷团得以破解,有茅塞顿开之感。仅就其中一点与大家分享之。
前不久,主任让我执教《人物描写一组》里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段。刚听到这篇课文,很是苦恼,说实话,《红楼梦》是我最讨厌的一本书之一,原因就是看不进去,师范毕业时一好友以此书相赠,也知是名著,曾强迫自己看了几遍都看不进去,一大堆女人婆婆妈妈的净说一些家长里短无关紧要之言,除了那些评词之外,能学到什么,还成立了红学会专门研究,放置一边,尘封已久。
现在有任务,不得已要重温这部心中没有“地位”的经典。先从书中找出这一回,看一看前面,看一看后面,想了解一点必要的知识,但没有什么收获。于是我上网浏览有关这一回的背景,看有没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一日,恰巧,我在网上浏览到几位红学家写的《是是非非王熙凤》等文章若干,我深深被其书评所吸引,接下来的二天时间里,我收听收看了一著名作家的近800分钟十多个小时的红楼解评,红学家周先生等关于红楼梦和王熙凤的近三万字的评论,这些评论的阅读,使我以虔诚的心境感受了这部震撼百年的力作。在重新有了更深的认识的同时,体会到曹雪芹的平常文字所蕴含的深刻的情境,文字背后的情感,这部作品所要传递出的一些时代信息等等。深深地为自己的无知而愧疚,真是“为人不读红楼梦,阅尽诗书也枉然。”
对于学生,我也深知,他们也很不爱读红楼梦,与西游记,三国演义的喜爱程度没法比。我想基于我对红楼梦这些粗浅的了解,通过文本这个载体,介绍王熙凤,介绍红楼梦,让学生对红楼梦有阅读兴趣,就是我这节课的目标与宗旨。
但思前想后,还是不敢这样讲,怕讲完之后,有的老师会质问:你这是依据教材,还是超越教材?这是语文课还是欣赏课?这节课的字词怎样去处理?学到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师的讲解怎能贯穿课堂始终?又怎么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可能是一无是处、体无完肤,这样又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于是,我重新调整了备课思路,让学生依据课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对文本进行解读。上完课后,学生确也听得兴趣盎然,自已也感觉是完成了课前的预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始终觉得意犹未尽,总觉得缺些什么,有一种说不出的空荡之感。
听了窦老师的课,使我对我的这一点困惑柳暗花明,我也应该把这节课再延伸一节,以深入感受王熙凤,进而感知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魅力,让学生从心底里爱上红楼,欣赏红楼。
感谢窦老师的引领,不愧为教学大家。
一如既往地向您学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让环境污染远离我们
- 今天
- 教师节的礼物 ——看图
- 无私的友谊
- 再见吧!SARS!
- 友谊地久天长
- 爱超越一切
- 坚持
- 世界有爱才美丽
- 我想对您说……
- 0的联想
- 虽失去曾经,但还有未来
- 广交益友
- 得失
- 以棋达意,献给母校百年华诞的礼物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探讨
-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 浅析新时期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 关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可贵探索
- 试论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分析
- 浅谈独立学院文学专业分散实习管理方法探索
- 关于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 浅析科研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特色
- 浅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挥理论课程综合功能
- 关于民族精神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刍议
- 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五个“统一”
- 浅谈创新理论课内容实现素质教育目的
- 探析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与职业影响
- 试析网络平台中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设策略
- 浅议《范进中举》
- 《范进中举》有关资料
-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 《范进中举》浅析
-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 范进是广东人吗
- 《范进中举》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执教《杨修之死》所想到的
- 谈谈《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
- 关于《儒林外史》
-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灵魂”
-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学管窥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培养
- 范进中举后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