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0
《山中访友》第六自然段的锦上添花
六年级语文第一课《山中访友》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字,读后如春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教学这样的文字,岂能儿戏?于是,我细细地拜读了多遍,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教师:同学们,把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吧!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读,喜欢哪一段的都有。
终于,有人读到了第六自然段。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教师:多美的文字呀!不过,似乎有的地方美中不足,这一段是不是还可以写得更好?
大家赶忙拿起书来拼命看。
有人举手了。
方媛:大家请看,在最后一句“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里,两个“听见”后面应该加一个“了”字。因为前面分别用到了“嗅到了”“
看到了”“加入了”等词语,如果用“听见了”会使句子前后更整齐,而且语气也舒缓多了。
这样的发现我不能不表扬。
教师:把方媛同学改变的词带入课文中读一读,感觉一下。
大家读的得意洋洋。
又有人发现了问题。
唐诚言:老师,书上说“落花”用的是“捡起”,说“石头”用的是“捧起”,而说“落叶”时却用的是“拾”,我认为用“拾起”比较好。理由和方媛的一样。
教师:大家也把唐诚言同学改变的词语带进课文读一读。
从大家朗读的声调中我已经感到他们找到了体现本段美的表达方法。
毛映涵:这一段用了两个“捧”字,似乎都不是很准确。
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你老毛子脑袋有问题吧?
教师也很感兴趣:噢?说说你的理由。
毛映涵:大家看,“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这句话。你们不妨试着捡个东西,捡起后再“捧”,是不是很别扭?“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这一句更怪,“捧”得用双手,“捧”着石头怎样敲它呢?
有些同学试了试,频频点头,老师也首肯。
教师:毛子的分析有些道理,哪,怎么改呢?
毛子:我也不知道。
大家议论纷纷,想出了好些词。
最后,大家意见比较集中比较满意的词是:“落花”用“拈”较好;“石头”只好用最常见的“拿”了。
教师:这样一改是好些了,但“拈”“拿”两词有没有“捧”在句子的含义呢?
又是一阵思考和争论。后,得出一个结论:“拈”字动作优美,和“捧”字都有喜爱落花的感情,可以换掉;“拿”字就体现不出这种感情色彩,所以,后一个“捧”字不换为好,可以理解为先捧起来,再用一只手托着,另一只手敲击。
我们把自己修改后的文字读了读,果然感到更顺更美了。
不过,说句心里话,我也不知道这样改是不是一定就比原文好,但至少学生去认真读了,认真思考了,咬文嚼字了,这种现象是好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邻居
- 我最敬爱的老师
- 我的小鸡
- 浓烟和烟囱
- 与外教零距离接触
- 我哭了
- 第一次照相
- 校园的玉兰树
- 聪明大王(一)
- 参观气象站
- 厨艺大赛
- 我合格啦
- 九江长江大桥
- 果树一家比本领
- 我是微风
- 关于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 关于21世纪初高校教师职业角色新论
- 试论后现代主义视角的“涉外导游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 试论高职会计专业“沙盘模拟”教学法应用的思考
- 试析高职“两课”教师的自身修养
- 关于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与发展策略
- 关于市场营销课程多维教学模式探究
- 试析通识教育角度强化高职学生的就业柔性
- 简析“全面素质质量观”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
- 关于职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探索
- 试析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 试论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共生关系
- 试论高职院校学习型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在对比中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三“巧”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
- 一曲情动于衷的挽歌──关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解读的教学反思
-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凤姐
- 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
- 利用背景材料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
- 《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结构上的意义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后记
- 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评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况
- 《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杂谈
- 鲁迅简评《红楼梦》
- 传神文笔足千秋──析《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