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06
《詹天佑》教学反思
小学课文《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1、开头,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
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动画。
3、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⑴ 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书读百边,其义自见”。
⑵ 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学生并没有提出,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设计这个线路有什么好处?要是能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4、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最后的创意表达,拓展思维,没有给学生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讲,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之美
- 苍兰
- 榕树盆景
- 我爱故乡的梨
- 难忘的一次放烟花
- 美丽的郑州
- 一处美景--我们的社区
- 谢谢“总复习”
- 小鱼的哭泣
- 我以前的同桌
- 我想告诉同学们
- 我的宠物----小狗
- 我爱家乡的橄榄
- 看哪:垃圾筒里长出了一棵小树!
- 愉快的植树节
- 美国联邦政府审计高风险系列及其启示
- 美国环境审计的的几点启示
- 会计信息化下的审计问题
- 德国社会保险审计简介
- 我国高校投融资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初探
- 浅谈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审计
- 美国政府审计发展及其启示
- 网络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加拿大税务审计制度探析及启示
- 试析美国最新反舞弊审计准则的产生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 澳审计署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及对我国的启迪
- 印度政府审计中的公共投资项目审计
- 电子审计程序浅析
- 中美注册会计师造假及监管机制比较研究
- 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最新发展与启示
- 《最后一课》课文题解
- 有关都德的《最后一课》
- 《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 《最后一课》阅读指导
- 《最后一课》写作特点
- 《最后一课》中心思想
- 《最后一课》研读赏析
- 震撼人心的一课
- 《最后一课》结构分析
- 《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
-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 《最后一课》难句解析
- 磨坊书简
- 《最后一课》学法指导
-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