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9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后我有一些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夏天,我想……
- 快乐的“五一”节
- 溜冰
- 快乐的“五一”节
- 快乐的“五一”节
- 快乐的“五一”节
- 克和千克的对话
- 美丽的万安——我的家
- 一件小礼物
- 我的妈妈
- 爱护国旗
- 猴子过河
- 我的“五一”节
- 快乐的“五一”节
- 啄木鸟是森林小卫士
-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信息教学技术设计
- 我国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研究
- 浅谈人本主义恶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 探索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经济学(下)
- 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与“两课“内容的改革
-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
-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 美国远程教育的前车之鉴
- 任务导向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 创新教育专题研究
- 化被动为主动,促进双边教学活动
-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 磨炼教育小目标自我管理的尝试
- 试论活动课的目标
- 《找春天》教学设计片段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
- 《笋芽儿》教学设计六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 《笋芽儿》教学设计四
- 《泉水》教学设计二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二
- 《笋芽儿》教学设计五
- 《笋芽儿》片断赏析
- 《泉水》教学设计(A、B案)
- 《笋芽儿》教学设计七
- 《小鹿的玫瑰花》(A、B案)
-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片段及评析
- 《笋芽儿》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