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4
《少年闰土》一文第四段的课堂教学
下面,笔者以小语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第四段为例,具体阐述“学”、“思”、“乐”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一、“学”的落实
本单元习作是:抓住人物特点写具体。整个课堂应围绕“指导写作”来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文,而且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写文的。教学《少年闰土》第四段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动作”、“鸟名”、“天气”三个方面来写“雪地捕鸟”之后,可总结:作者正是这样抓住闰土的特点,借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用词准确,使人觉得闰土的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是真实可信的。接下来在学习“看瓜刺猹”之前,可提示学法,使学生能够学法迁移。学完“看瓜刺猹”,教师再小结:作者抓住猹的凶猛伶俐与闰土的勇敢机智这对矛盾(猹越是凶猛越显示出闰土的勇敢;猹越是伶俐越显示出闰土的机敏),通过具体准确的动作描写,再次使人觉得闰土的勇敢和机敏是真实可信的。
二、“思”的落实
有句教学名言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里“跳”即是思维运动的形象比喻。但“思”得有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疑”。明代陈献平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翻觉悟一翻长进。”古人提出的治学过程是:无疑有疑无疑。这种以科学批判为根据的质疑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多少“问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例如,教学“雪地捕鸟”时,师问:“‘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为什么?”生答:“大雪下了,作者就可以让闰土带他去捕鸟。”本来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师又追问:“为什么要大雪下了才可以去捕鸟?”从而理解:大雪下了,鸟儿无处觅食。鸟儿饿了几天,饿急饿慌饿昏了头,饥不择食,所以冒险来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又如教学“看跳鱼儿”时,师问:“‘两个脚’后面的省略号在这里指什么?”生答:“指闰土还讲了很多话。”师又追问:“讲了什么话?”这一下学生愣住了,一时答不上来。作为一堂县级公开课,这样的情景是尴尬的。但这位教师并不着急,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当学生们读到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内心感叹:“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顿然领悟,这里的省略号应当指闰土还讲了很多希奇的事。否则,课文仅叙述四件事,怎能说是“无穷无颈呢?这样,以疑激思,以读代讲,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有疑、解疑,方能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三、“乐”的落实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语言文字演化成色彩鲜明的画面。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其中,“你听”轻而短;“啦啦地响了”轻而缓;“轻轻地走去……”的“轻轻”蹑手蹑脚地;“它不咬人吗?”提心;“有胡叉呢”果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中“看见猹了”和“你便刺”之间几乎不停顿,且“你便刺”紧而促。同时,课文中“月亮地下”四个字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体会语言文字的简约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柔和美妙的月光洒满海边的沙滩,沙滩上的西瓜地里。“月亮地下”四个字就把“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如此丰富深刻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简直是一幅鲜明的画,一首简练的诗!教师指导得法,学生自然兴趣大增。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风车
- 变废为宝
- 我的自画像
- 海马
- 上学路上
- 苦恼的星期天
- 长大了我要当教师
- 蚂蚁和小鸟(寓言)
- 猕猴桃
- 相山公园真是一个好地方
- 一声谢谢的分量
- 给姥爷喂鱼
- 心灵的精灵
- 大象和仙人掌
- 风和雨
- 论根本违约与合同解除的关系民法论文(1)
- 商法的精神民法论文(1)
- 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研究民法论文(1)
- 婚前财产协议离我们有多远民法论文(1)
- 完善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几点思考民法论文(1)
- 对《企业破产法(试行)》的逐条评析(三)民法论文(1)
- 《民法通则》“诉讼时效”章之条文要旨与例示民法论文(1)
- 对《企业破产法(试行)》的逐条评析(四)民法论文(1)
- 人身关系”流变考(上)民法论文(1)
- 遗嘱继承法律制度修正完善之我见民法论文(1)
- 从诉权看民事诉讼启动主体的扩大民法论文(1)
-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若干问题探讨民法论文(1)
- 析劳动合同、雇佣合同和劳务合同关系民法论文(1)
- 论日耳曼财产法团体主义特征民法论文(1)
-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问题研究民法论文(1)
- 《找春天》教学设计
- 《风娃娃》教学设计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
- 《雨点儿》第一课时
-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 《我选我》教学设计
-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 《“红领巾”真好》教学设计
- 《王二小》教学设计
- 《司马光》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