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7
《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杂谈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教给朗读方法〗
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有助于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想象、鉴赏能力的发展。朗读训练是否扎实有效,是阅读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要标志。
这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关键,读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篇文章,首先要求读得正确,用普通话读,读得清楚、响亮,不唱读,不丢字、不添字;其次要求读得流利不重复;再次教给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如读《老人与海鸥》一文,老人介绍海鸥的内容,应读得亲切,充满喜爱之情;海鸥到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松鼠动作灵活、讨人喜欢的语句,让学生感受松鼠的可爱;另一方面,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也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而使全体学生有效地掌握朗读方法。
〖“语文味儿”哪去了〗
在认真听了十四节课六年级语文备课组长达标课后,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立足于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上出语文味儿。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缺一不可。
回顾这次达标认定课堂,真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教师却很少。如某教师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时,学生找出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后,教师问“从这里可以看出小松鼠怎么样?”学生答“可爱。”教师就让学生练习感情朗读,表现松鼠的可爱。教师此时已失去了一次品味语言的好机会。在学生答出松鼠可爱之后,只需追问一句“你从这一段的哪些地方看出了松鼠可爱?”,学生即可抓住重点词品读,不仅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妙,还为学生感情朗读做好了铺垫。其实,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不难,只需教师抓住时机稍作引导,多追问几句“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为什么从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就可以很自然地进行语言品味。
〖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比较性阅读〗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在我校国家级科研课题《主体教育视野下对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指引下,根据我们六年级语文组的研究课题《研究教育方法,着眼发展创新》,我面向全体学生,改进语文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形成不同的语文特长和综合的语文能力,开展了扎实有序的语文教学活动。下面就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此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松鼠》与《跑进家来的松鼠》,同写动物松鼠,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松鼠》采用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而《跑进家来的松鼠》则运用记叙文的形式,表现了松鼠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同样达到目的。再如《穷人》和《少年闰土》都是小说,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好妈妈
- 我
- 日思夜想的滑轮鞋
- 第一次升旗,我成功了
- 步云桥
- 我是小记者了
- 最快乐的一次课
- 秋天的雨
- 冬天来啦
- 一次其乐无穷的课
- 家乡的巨变
- 王奶奶
- 特殊的“生日礼物”
- 小金鱼
- 美丽的秋天
- 中国农民的负担问题
- 基于制度角度的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 我国股指期货价格与股票价格的关联性研究
- 论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
- 浅谈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 现行绿色贸易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
- 张五常《佃农理论》和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 试谈就业导向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德育课实践教学
- 浅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课程设置改革
- 浅论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 关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 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相关分析
-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之二
- 《掌声》教学设计之二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之五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之三
- 《美丽的小兴安岭》片断赏析
- 《掌声》教学设计之三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之三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之四
-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 《掌声》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之六
-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
- 《陶罐和铁罐》片断赏析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之四
-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