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5
《伯牙绝弦》教学谈
大家知道,《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六上年级第25课的课文。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我们现在的六年级学生只在一次单元测试中见识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我们学生应大量积累古诗文,因此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达成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通过划小节线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从而开始喜欢古文;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老师和钱锋老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鉴,但是毕竟东西不是自己的,用着也不顺手,总是不能把那话说利索。于是边备课,边有新的灵感加进来,几易其稿,成了今天向各位教师展现的教学流程。
教学中,我围绕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课中,还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在课堂上,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但是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
1、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2、对古文的理解层面估计太高,不够扎实到位。
3、因为是新的授课形式,无法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曾加进了延伸阅读一方面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给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但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The World Expo in 2010
- An Accident
- father is a gentle man
- my pet cat
- Summer Vacation
- ard to The Teacher
- The Shanghai World Expo(上海世博会)
- Health or Wealth
- 一轴四馆
- Shanghai Museum
- 如何成为一个可爱的上海人
- 上海世博会
- 如果我是世博会的志愿者
- 城市最佳实践区
-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
- 论析新学生观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特殊意义及其实践策略
- 浅论国际商事仲裁中涉及贿赂的合同的仲裁(1)论文
- 浅谈从优秀到卓越——一个秘书的成长历程
- 浅论关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 浅论信用证欺诈例外与第三方欺诈(1)论文
- 论析遵循语文学习规律 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 WTO与改善中国电信法律环境(1)论文
- 探析作品精神权利的国际保护(1)论文
- 目前美国最高法院的焦点在哪里呢?(1)论文
- 论WTO框架内电子商务规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论文
- 法官选总统?
- 试论学习雷锋回到雷锋——关于学雷锋”运动的思考
-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
- 论美国宪法的民主反思(1)论文
- 英国民事司法改革架构中的ADR(1)论文
- 《儿童诗两首》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 《儿童诗两首》考点练兵 写作篇
- 《杨氏之子》重点字词梳理
- 《杨氏之子》重点与难点提示
- 《儿童诗两首》重点问题探究
- 《儿童诗两首》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 《儿童诗两首》重点字词的意思
- 《儿童诗两首》整体阅读感知
- 《杨氏之子》老师语录
- 《儿童诗两首》考点练兵 基础篇
- 《儿童诗两首》随堂练习 提高篇
- 《儿童诗两首》老师语录
- 《儿童诗两首》美文欣赏一
- 《儿童诗两首》趣闻故事
- 《儿童诗两首》随堂练习 巩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