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3
教师要做学生的知音──我听闫学老师执教《伯牙绝弦》
我校承办的“全国多种风格和流派教学观摩活动”已经过去半个月了,一直想把听课时的心得记录下来。可是,每次我想动笔时总恐怕自己笔拙,怕写的浅薄,写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的痛苦的挣扎经历了数次。今晚在阅读闫学老师《牵到河边的马》一书,又有一种写的冲动,也许是这些纯净而坦诚的文字打动了我,也许是作者孜孜不倦地求索给予了我勇气和力量。“酒是越陈越香”,的确不错,我想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课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闫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就是一堂富有诗意的、语文味十足的好课。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而闫老师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由此我想到了闫老师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走了一遭又一遭,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在课堂上知音已化作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萦绕在大家心间。直至今天,那时那景依然余音袅袅。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闫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不下20遍,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请看下面环节:
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学生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读课文。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
(齐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总见情──悟知音
闫老师主张“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这节课上,在闫老师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师生“共鸣”。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闫老师以“知音“为情感线索,从解题入手,引领学生在文中寻找伯牙擅古琴,钟子期擅听的词句,让学生对知音有了真切的“初体验”。然后,她又创设多个情境,通过多次高质量的对话让学生感悟到“知音难觅”,以至于“子期死,伯牙绝弦,终生不复鼓”的深层含义。最后她又伴以点拨和归纳,点出“知音可遇而不可求”,到位的点拨使得文本的解读充分而全面。请看下面环节: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生: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此时此刻,学生已经化悲愤为力量,在他们懵懂的心灵中已经植下了对知音的向往,对幸福的渴求。“善哉,好一个博学的老师!学生心所念,闫老师必得之。”这便是课堂上的知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
- 我的快乐小屋
- 快乐的“五一”节
- 溜冰
- 一件小礼物
- 美丽的万安——我的家
- 啄木鸟是森林小卫士
- 我的妈妈
- 猴子过河
- 快乐的“五一”节
- 夏天,我想……
- 克和千克的对话
- 爱护国旗
- 秋天的颜色
- 快乐的“五一”节
- 求职简历:出奇才能制胜?
- 大学生求职自荐书水分多
- 求职简历"减肥" "两三页纸"流行
- 自荐信应包含哪些主要内容?(自荐信)
- 自荐信的创作
- 个人简历的主要内容
- 没有文字的自荐书
- 怎样撰写毕业求职自荐信?
- 投简历的尴尬
- 我这样写求职简历
- 简历的写作原则
- 写好自荐信的几大要点
- Intel 全国校园招聘只接受电子简历
- 成都毕业生流行豪华自荐书
- 专家支招:做简历不宜走极端
- 器乐如何进入中学音乐教学课堂
- 论钢琴演奏者的音乐整合能力
- 关于琴谱形成与脉络探索
- 谈歌唱表演的几个基本要素
- 分析流行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 谈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应从少儿抓起
- 如何更好发挥痕迹物证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作用
- 浅析解决我国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的措施
- 浅析湖南瑶族民歌艺术性特点
- 让流行音乐在音乐课堂中响起
- 简述公路经营企业管理政府还贷公路的融资问题
- 浅谈声乐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 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特征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学研究回顾
- “黄河情结”在中国近现代音乐中的体现
- 《称赞》教学设计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1
-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1
- 《笋芽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1
-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3
- 《玲玲的画》教学
-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2
-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2
-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4
- 《酸的和甜的》教案2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