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9
“月光曲”与“烛光曲”
1、课题:
月光曲。
2、课件:
兄妹两人听贝多芬弹奏钢琴曲的情景、命运交响曲、月光曲(平台);有关贝多芬的资料网页,
3、内容:
课前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由此曲引出贝多芬,让学生自由介绍贝多芬教师随机出示多媒体课件中有关贝多芬的资料,给学生以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贝多芬为理解课文作铺垫。
在分析课文内容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贝多芬本来是去小镇上演出,可他为什么会去穷兄妹住的茅屋呢?我这一个问题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进入课文内容中去。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出了这个问题,懂得贝多芬去茅屋完全是被盲姑娘的琴声和兄妹俩的谈话吸引去的,也是为了满足妹妹想听他亲自弹奏这首曲子的心愿。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为什么就会猜想此人就是贝多芬?我给予这个同学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然后让大家讨论,盲姑娘为什么说此人就是贝多芬。有的同学说因为只有贝多芬才能把那首曲子弹得那么纯熟,有的同学说这首曲子就连盲姑娘都弹不好,而他却弹得感情那么深所以说他一定是贝多芬。接着又有一位同学提出: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时,他为什么没有回答她,反而要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是为什么?听了这个问题,我很高兴,反问他们:“盲姑娘听了这首曲子为什么就会想到这个人就是贝多芬呢,说明了什么?”学生一下子说出:“因为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说明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那么也就是因为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感染了贝多芬,使他感觉到自己遇到了知音,所以才要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的。
“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首月光曲?”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是在蜡烛被风吹灭了,茅屋里朦朦胧胧、一片清幽的情况下创作的。突然有个学生问道;“老师,当时蜡烛被风吹灭了,贝多芬是借着月光弹奏的,所以创作了月光曲;如果当时蜡烛没有被风吹灭,或者吹灭后又被点着了,那他是不是就应该创作‘烛光曲’了。”听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有道理,就回答他说:“有这种可能,如果当时真的蜡烛没有被风吹灭的话,也许就叫烛光曲了,也就是说当他们创作时是根据当时的情境确定的名称。可见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当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时仿佛看到了什么?”随之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突破实际事物与联想的关系这样的教学难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件怪事
- 面对失败
- 都是“柯楠”惹的祸
- 攀岩
- 球场上的朋友
- 珍贵的礼物
- “狼来了”
- 白色的记忆
- 实践活动
- 最难忘记的一件事
- 珍贵的礼物
- 珍贵的礼物
- “100分”与诚实
- 蜡小熊
- 记一次秋季对抗赛
- 试析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视域下的温州高职教育改革
- 浅析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及发展的思考
- 论高职院校数学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
-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制课程群建设
- 浅析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 简论校企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素养培养
- 简析拓展高职学生美育新途径的思考
- 简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与运行的有效机制
- 浅析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学习策略研究
- 试析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 简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探究
- 简析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 浅谈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及原则探索
- 试论NYP模式的我国高职基础课教师专业发展
- 简论高职机电类专业对学生的体能要求及体育教学的对策
- 秋天的况味
- 《秋天》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 《秋天》教学设计
- 《秋天》教学设计
- 《秋天》教学设计
- 《秋天》教学设计
- 故都的秋
- 雨前
- 迟暮的花
- 《秋天》教学设计
- 《秋天》教学设计
- 写给秋天
- 《秋天》教学设计
- 秋
- 《秋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