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30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我觉得,语文课程在这方面作用更显著。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镇的成长
- 社区植树
- 乘着音乐的翅膀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咱说小康
- 流行音乐之我见
- 新苑社区法院宿舍环境报告
- 伴着音乐一起飞翔
- 走过三米
- 我喜欢音乐
- 音乐的魅力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流浪的二胡
- 第一次爱音乐
- 社区变了
-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研究
- 试论黑龙江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 国际投资条约自由化背景下防御性条款的设置(1)论文
- 国际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探析(1)论文
- 浅论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 关于制药设备课程教改的思考与探索
- 北极问题的国际法分析和思考(1)论文
- 国际法视角下对国际恐怖主义的界定问题(1)论文
- 关于植物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地方文献古籍书目数据库之建设
- 论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1)论文
- 关于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 浅谈国际私法领域的法律规避问题(1)论文
- 组建萍乡地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思考
- 《小英雄雨来》写作指导
- 《夜莺的歌声》范文习作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重点
- 《小英雄雨来》考点练兵 阅读篇
- 《小英雄雨来》范文习作
- 《小英雄雨来》整体阅读感知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一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目标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训练素材
- 《小英雄雨来》考点练兵 积累篇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写作指导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难点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