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
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总之,这节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这就是阅读教学理当追求的境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黄河,我爱你
- 我爱黄河石
- 看黄河大桥
- 奔腾的黄河
- 黄河·警示
- 黄河在呻吟
- 黄河魂
- 我心中的黄河(2)
- 成长的烦恼
- 我心中的黄河
- 成长的烦恼
- 我心中的黄河(1)
- 朋友的烦恼
- 成长的烦恼
- 我也追星(贝多芬)
-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答辩常问问题
- 甲方代表的“那些事儿”
- 高层抗震设计
- 一个老工程技术人员对土木年轻人的忠告
- 地下室外墙的设计总结
- 毕业实习总结报告
- 赖特给从事建筑的青年的14点建议
- 家具摆放有禁忌
- 地下室基坑围护施工实例
- 甲方、监理、总包——工程中的三国演义
- 地下室混凝土底板施工裂缝的分析及控制
- 钢板箍和钢牛腿技术在建筑物增层改造中的应用
- 浅谈“工程项目经理”这个角色
- 浅谈曝气池的设计与设备选择
- 后张预应力砌体柱受压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案讲义2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知识点精析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重点问题探究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同步作文 写作指导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案讲义1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同步作文 写作训练素材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同步作文 范文习作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师语录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整体阅读感知
- 《路旁的橡树》 重难点分析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考点练兵1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趣闻故事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重难点分析
- 《路旁的橡树》 作者及作品简介
- 《路旁的橡树》 教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