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
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总之,这节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这就是阅读教学理当追求的境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20年后的我
- 感受舒适
- “有志者事竟成”吗
- 相逢是首歌
- 第N 1次翘课有感
- 假扮的公主
- 随想 茫然
- 错过的美丽
- 打碎心灵防线
- 搞笑说明书之——睡觉篇
- 雨天留雨不流泪
- 绿岛
- 站在十七岁的尾端
- 恩比爱长
- 落叶飘落
- 得道需大雅,幸福本大俗
- 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写作偏误分析
- 汉语负迁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和对策
- 浅析鲁迅与梁实秋翻译论战
- 两汉之际今古文经之争下的“君”与“臣”
- 那些爱,大过时代
- 演讲词中的人际功能语篇分析
- 带着面具的狗:《狗镇》中Tom形象浅析
- 《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艺术美
- 《推销员之死》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 从文学到电影:评BBC版《包法利夫人》
- 从中国文化辩证观看科技汉语节奏
- 浅谈本体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从空语类看英汉语篇中省略现象的差异
-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探析
-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马说》
- 2010年中考语文易用错的成语(12)
-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送东阳马生序》
- 2010年中考语文易用错的成语(九)
- 2009年全国中考满分作文佳句集萃(3)
- 2010年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2:奥运盛典
-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九):《小石潭记》
- 文言诗文知识点整理:常用虚词
-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记承天寺夜游》
-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三峡》
- 2009年全国中考满分作文佳句集萃(开篇)
- 2010年中考语文易用错的成语(11)
- 2010年中考语文易出错的成语(十)
- 2010年中考语文易用错的成语(八)
- 2009年全国中考满分作文佳句集萃(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