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6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板书课题:
鲁滨孙漂流记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
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⑴ 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⑵ 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⑶ 安全──防御。
⑷ 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⑴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⑵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
(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⑶ 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⑷ 出示并齐读: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天的图画
- 贴鼻子
- 我是帅博
- 第一次上英语班
- 我的课余生活
- 我的同学
- 续写《一只小鸟》
- 拔河
- 一个奇怪的梦
- 大雾
- 比手劲
- 我爱蓝色
- 我的龙龙哥哥飞起来了
- 我和时间比赛
- 夕阳
- 中国主流电影文化诉求策略思考(1)
- 数字化演播室系统(1)
-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视频传媒网络化构想(1)
- 浅谈幼儿探索活动中教师的价值凸现
- 试谈教师在思想品德讨论课中的主导与主体作用
- 浅谈幼儿园教师的德性价值
- 论主持人与记者整体形象定位(1)
- 卑微生命的灵魂还乡(1)
- 谈课程、教师、学生与价值观
- 电影批评的“大众”及“现实”立场(1)
- 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 简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
- 小道具 大天地(1)
- 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1)
- 《富饶的西沙群岛》
- 《妈妈的账单》教学设计三
- 《狮子和鹿》 教学设计一
-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设计三
- 《狮子和鹿》 教学设计二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 《掌声》 教学设计一
- 《小摄影师》
- 《中彩那天》
-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 《画杨桃》教学设计
- 《掌声》 教学设计二
- 《三个儿子》
-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设计二
- 《可贵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