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0-04
《自己去吧》教学案例
一、直接导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自己去吧》,请同学们看仔细,看老师怎样写题目。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自由读课文,请打开课本92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来读,实在拼不出来的可以问老师和同学,开始吧。
2、检查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你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没有)真的,那老师找同学起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三、自主识字
1、带拼音识字:
师:同学们,生字在课文中你们已经认识了,从课文中拿出来,你们还认识吗?(指名读)
2、去掉拼音识字:
师: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指名读)
3、组词识字:
师:还真难不住你们,老师要加大点难度,给生字组词,只要读对了,这张卡片就送给你,谁先来?其他同学来当评委,如果他(她)读对了,你们也跟着读。
师:请拿到卡片的同学到讲台来,站成一排,把卡片举起来,让同学们再来认识一下这些字。
四、学习课文
1、带着问题整体读课文:
师:生字学得可真棒,我们再来自由地读读课文,看课文讲了什么事?(小鸭学游泳,小鹰学飞翔)贴画
2、教师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鸭子是怎样学游泳的?谁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师:小鸭很想学游泳,它是怎样对妈妈说的?(指名交流)(“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
师:你们想,小鸭子看到好多小伙伴都学会了游泳,可是它不会,该多着急呀,这样慢悠悠地读,行吗?(生:不行)那么应该怎样读,谁来读?
师:我这只小鸭子,也想学游泳,你们听我是怎样和妈妈说的?(老师示范)谁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找2~3名同学读)
师:小鸭很想跟妈妈学游泳,妈妈是怎么说的?(“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哎呀,妈妈说“自己去游吧”她为什么不陪着小鸭子一起去游泳?(因为小溪的水不深。)妈妈并不是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是了解到小溪的水不深,让它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谁来读读鸭妈妈的话?(我听出来了,妈妈是鼓励小鸭子自己去学游泳。)
谁再来读读鸭妈妈的话?(相信你的孩子听了你的话,一定会大胆学游泳的。)
师:老师想再请两位同学读读小鸭子、鸭妈妈的话,谁想来?
创设情景:有一天清晨,鸭妈妈带着小鸭子来到小溪边,清清的水哗哗地流着,小鸭子多想去游泳啊,听!小鸭说:(学生读)妈妈说:(学生读)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生:游泳)
再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小鸭学会了游泳,它高兴地来到妈妈跟前,它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小鸭子,我就是鸭妈妈,你想对我说点什么?
3、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小鸭在妈妈的鼓励下学会了游泳,下面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小鹰学会飞翔了吗?(指名读课文)
小鹰学会了吗?怎么学会的?妈妈教会的吗?(生:自己学会的)
你看小鹰也是在妈妈鼓励下学会了本领,真是勇敢的小鹰。谁来当当这只勇敢的小鹰?(老师手势)
这么多,这样吧,同桌两个,一个当小鹰,一个当鹰妈妈练习读,如果能把这句话背过就更好了,开始吧!
谁想起来背一背?(背不过不要紧,能背多少背多少。)
一起来背。
五、指导书写
师: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课文背过了你真了不起,我们来写个字吧,这个字你还认识吗?谁有好的办法把它记住?(学生交流)来,请看仔细,老师要写字了。(老师写,学生观察)你们也来试着写写。(学生写,老师巡视)
展示学生的作品。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自己去吧》,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自己去学会本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爱师颂
- 我梦想有一天在领奖台上……
- 今天;明天
- 明天,我们还能有水喝吗?
- 今晚,我睡不着
- 我的笔名叫“隐含”
- 朋友带来的快乐
- 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
- 手机下乡
- 观瓜趣事
- 知识使我聪明起来
- 最老的“特种兵”
- 同窗好友
- 流一场泪的收获
- 参观汽车博览会
- 浅谈管理审计
- 浅谈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
-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殊性及降低风险的对策
- 关于效益审计的几个问题
- 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比较研究
- 电子商务网站审计构想
- 企业采购合同的审计审签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
- 从涉诉审计业务谈如何避免诉讼风险
- 深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要点
- 内审在改制中的“六关注”与“六结合”
-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刍议
- 浅论风险导向审计
-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 浅析当前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成因、对策及审计建议
- 腰鼓老人高向成
- 浅议《安塞腰鼓》的阅读
- 我的第一位文学指导老师――刘成章
- 安塞腰鼓的历史
- 古朴的安塞腰鼓
- 古朴的安塞腰鼓
- 关于“安塞腰鼓”的常见问题
- 我读刘成章
- 《安塞腰鼓》主旨的多层探究
- 刘成章简介
- “偷”字写出了神韵佳境
- 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 《安塞腰鼓》中的四处妙喻
- 《安塞腰鼓》课文阐释
- 安塞的其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