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别从“板鸭”走向“野鸭”

别从“板鸭”走向“野鸭”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3

别从“板鸭”走向“野鸭”

一、老师请别成为“板鸭”制造者

某日,偶上网看到一篇教育杂文《我是怎样变成一只小板鸭的》,读后让我沉思良久,感慨万分,现将文章主要意思摘录如下:

刚出壳时,我是一只人见人爱的小小鸭,美丽的小河是我嬉戏的乐园。不久,我上学了。开学第一天,我满怀喜悦地上学校,可刚向妈妈道完再见,一只凶巴巴的老鸭子就挥舞着教鞭,把我赶到一间摆满书的屋子里,命令我把每一本书从头到尾抄十遍。我一看,太没趣,大叫“不抄,不抄”。老鸭子狠狠地抓住我的脖子说:“不抄,我就叫你变成'小填鸭'。”说完,就给灌了一瓶“乖鸭子表现”纸酱,接着把我拎到一个挂着“考鸭”牌子的教室里,黑板上写着“我要做一只听话的鸭子”,“快写,好好地写一写。”我又冷又怕,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老鸭子推门而入:“看样子,你是一只挺难管教的鸭,得好好调教下。”于是,我又被赶到一个摆着臭烘烘的“纸酱”桶旁,老鸭恶狠狠地叫着:“说,什么才算是听话的鸭子,不说,我就叫你变成'酱鸭'。”天哪,又臭又粘的“纸酱”直往我口里钻,紧要关头,我大叫一声:“听话就是老师说什么我听什么,老师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好”,顿时,我的周围响起了一片掌声,鸭校长给我一个大大拥抱:“祝贺你,你已成为我校第九千九百九十九名‘板鸭学员’。”可我已彻底麻木了,心中只有两个字在回响“听话…听话”。

这也许是对我们传统教育夸张的写照,然而,在我们现实教学中,这种现象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请看:

【片断一】

某教师在教《瑞雪》一课

师:同学们,知道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生(一生高举“我我我”被点名后起立):雪化了以后是春天。

师(一惊):还有别的答案吗?

生(众生受启发后高举):雪化了以后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

师(不悦):我现在问的是雪化了以后变成什么。

生(恍然大悟)齐喊:水。

【片断二】

某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黑板上写着一个“云”字,一个小男孩被老师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字?”小男孩清脆地答道“是‘云’字。”老师的脸沉了下来:“老师怎么教你们说的,谁来纠正。”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背书般地大声说:“云云云,白云的‘云’,横、横、撇折、点。”老师笑了:“对了,老师不是教过吗,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说才对。”

众所周知,孩子们正处于接受能力最强,学习语言最快的年龄,却长年累月地被这样机械地栽培着,你能说孩子不会变成一只又一只的“小板鸭”?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着许许多多奇异的火花,只要得到一个小小的思维空间,他们就会发挥想象,开始创造。在课堂上,让学生跟着教师想法转,不允许有独特见解,就是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诚恳地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们,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其实,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不需要“培养”,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可是,通常情况下:儿童从接触这个世界开始,人们便不断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他们的思想正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套住。正如小马过河一样,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试一试呢?然而,在真实的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呢?

二、别从“板鸭”到“野鸭”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课堂上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果,学生们“信口开河”,思维“四处驰骋”,课堂效益成为了一句口号,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孩子们从一只小板鸭变成了一只只“小野鸭”,那么,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请看下面围绕一堂课展开的争议: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片断】

生齐读完最后一句话:燕子妈妈笑了,说:“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生:我知道:因为小燕子很听话。

师(认真):我是说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生(高高举手):因为小燕子完成了妈妈布置的任务。

师(耐心):我是问:为什么燕子妈妈听了小燕子的三次回答就笑了?

生:因为小燕子观察得很仔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

对于这样一个环节,办公室里就展开了争议,我们暂且称为A、B方。

观点A(反对),关键词:发展、创新

观点B(认可),关键词:主导地位

A: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发展性,就教学价值而言,教师应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并积极帮助学生,促进他们身心和个性的发展,面对这两次发言,教师有些“无动于衷”,这怎么能成为优课呢?

B: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小片断或许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为什么课堂总有学生“我思固我在”,或者是不假思索,信口答来,正因为这些学生缺少一种“自我意识”,教师通过这两次认真而耐心地提示,积极呼唤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清楚意识到我的存在、我的思维、我的价值,从而在教师的关注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了意识。

A: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艺术地评价我们的学生,假使教师在第一次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说上这样一句:你已经说到了一些,但请你再想想,燕子妈妈除了高兴小燕子的听话外,还更高兴小燕子怎么样。那么,学生就会顺理成章地答出:“小燕子的仔细观察。”因而,我们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具有发展性的,我们应不断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B: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是学生不清楚学习的任务、目的;二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了主题,教师是“旁敲侧击”,还是“针锋相对’,有时,还是需“针锋相对”直视学生,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及时给予帮助和关爱,认真而耐心,相信在教师的引导与呵护下,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投入和端正。

争论还在继续着,这也许就是我们教改中最最困惑的,但不管怎样,突出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但是千万不要成为“板鸭”制造者,也别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孩子们成为一只只“野鸭”。

最后,引用天津师范大学语文教授田娜的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改革,不要全盘否定过去,要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改革。”我想,这才是教改的正确方向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灯光》梗概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9)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6)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父母的爱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7)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10)
名著故事梗概
《开国大典》观后感(5)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
愤怒与惋惜(1)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13)
《开国大典》观后感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5)
建筑工程图纸会审技巧
某厂区高支模工程施工方案
马凳筋概念解读
老施工员的工地经验分享
建筑施工常见问题20条
土建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编制要求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知识讲解
花岗岩和大理石的区别
建筑施工常识大全
剪力墙平法施工图看图要点
建筑施工中的二十个“不准”
11G101
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实例
施工单位的工程报验资料应如何准备
钢筋知识盲点解读
《要下雨了》美文欣赏:秋天来了
《小壁虎借尾巴》老师语录
《要下雨了》教学重点
《要下雨了》训练素材
《要下雨了》重点字词的意思
《要下雨了》美文欣赏:下雨前的征兆
《要下雨了》相关资料
《要下雨了》重点字词梳理
《要下雨了》写作指导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二
《要下雨了》教学难点
《要下雨了》范文习作:春天
《要下雨了》趣闻故事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一
《要下雨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