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2-27
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1996年,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上,台湾学者向我提问:中国学校向中国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为何还要进行实验?为何还要立项为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这一提问,令人尴尬,使人反思!
文化反思的力量
1993年,此项研究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北京市的三个区县选择不到百所学校进行实验。当时,社会、家庭、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对于中华文化及其传统了解和认同吗?对于何谓中华美德?如何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不先在一小部分学校进行教育实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能有希望进入教育“体内循环”,变成政府的教育行为吗?当代人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陌生与偏见,是弘扬中华文化,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最大思想瓶颈。
然而,这是个历史的过错。只有对这种历史过错有了痛心疾首、客观清醒地反思,才能摆脱百余年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自卑与弱势的“文化心理”。才能走出“打倒孔家店”,“破除四旧”,“评法批儒 ”,“黄色文明”等等“文革思维”的文化迷宫。有了这种文化反思,有了文化观念的转变,中国人才能找回“文化自我”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世人面前挺直自己民族的“文化脊梁”,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建设中国的新文明。这是一个民族走向文化成熟的一种思想解放的历程。为此,我们始终把帮助学校校长、老师转变文化观念,解放文化思想,作为首要任务。13年来,通过组织召开国内外关于“中华伦理与公民道德”为中心内容的学术研讨会,举办“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以落实此项任务。至少取得了以下共识:
1、传统
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它既有空间的局限性,又有超时空的无限性。它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更新内容,在不断向现实靠拢、并为现实服务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传统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它不等于落后;传统有其凝滞性,但它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它不等于封建。
2、传统文化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也就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不尊重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但是,必须建立精华多于糟粕的文化观,必须抛弃多年来形成的糟粕多于精华的文化偏见。
对于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然而,批判是手段,继承是目的。如果在实践中只有批判,少有继承,甚至不继承,那么,手段就会变成了目的。这种本末颠倒的文化思维,只会有文化的破坏,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对于传统文化,批判不能取代继承,革命不能替代建设。没有建设的革命,只能损伤文化的元气,导致文化衰败与危机。只有以建设为本,才能使文化得以生存、复兴与繁荣。
3、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阻力?还是动力?
亚洲“四小龙”社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推翻了1xx年前马科斯 ● 韦伯鼓吹的“阻力论”。
当中国人历经百年苦苦求索社会发展道路与模式,终于选择了“走自己的路”的时候,也就选择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令人欣喜,一位教师的认识提升了,在他所管的班级中华美德教育就展开了。一位校长的文化观念转变了,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热气腾腾,效果显著。一位教育局长的文化思维解放了,他所管的县市整个教育界的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能千方百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校。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认定了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对中华文化有了真情实感,就能够将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变成政府行为,推向整个县市,成为化民成俗,共享文化阳光的全民行动。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七大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它使世人看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希望。然而, 扎扎实实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思想的解放,仍然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喜欢下棋
- 我不想去
- 我和小猪
- 给爸爸的一封信
- 我的考试
- 家乡的哈密瓜
- 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
- 芭比
- 保护“田园卫士”
- 我的妈妈
-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 我的玩具文具盒
- 致苍蝇的一封信
- 美丽的风景
- 我的爸爸
- 寒假活动计划
-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500字左右高中
- 关于发展我县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案
- 市就业局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路
- 社区学雷锋活动计划
- 党员冬训实施意见
- 国土局整改措施
- 学雷锋活动月方案
- 乡镇学校完小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规划
- 文化局工作思路
- 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实施意见
- 大班下学期班务计划
- 大班三八妇女节题活动:我为妈妈送健康
- 残联工作思路
- 毕业生实习动员会方案
- 分析地方电视台节目的平民化
- 电视剧产业运作模式发展趋向
- 论商标侵权中的“反向假冒”及其法律规制(1)论文
- 浅论侵权法中的防御请求权(1)论文
- 论《非缘勿扰》将生活剧换上偶像剧马甲
- 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指导(1)论文
- 浅析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环境侵权中的适用(1)论文
- 谈雇主不当解雇雇员的赔偿责任(1)论文
- 陈乔恩偶像剧女王的不败神功
-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立法与完善(1)论文
- 对韩国喜剧影视特点
- 论电视纪录片
- 浅论环境污染责任的适用范围(1)论文
- 现在进行时纪录片有预期“等拍”探论
-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方式创新
-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 《两只小狮子》
- 《画》教学设计
- 《回声》教学设计
-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四季》教学设计
- 《静夜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地球爷爷的手》
- 《匆匆》教案及教学反思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