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7-31
速生杨丰产林栽培管理
1 造林地的选择
杨树根系对氧的需要量比较高,土壤通透性不好,会导致根系缺氧而生长不良。因此,杨树速生丰产林地应选择排水良好、土壤通透性好、肥力较好的地方栽植。黄壤土是比较适宜的土壤类型,河滩上的沙壤土必须经过深翻整地、施肥灌溉才能满足丰产栽培的需要。
2 整地
在造林前要深翻整地,这样既降低了土壤的紧实度,又改善了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杨树根系对深层土壤的利用。整地的方法有三种,各地可以根据条件选用。
2.1 全面深翻整地。造林地全面深翻30到40厘米,在定植点上挖长、宽、高各1米的大穴。
2.3 客土深翻整地。这种方法适用于在贫瘠的河滩沙地上,将附近的淤泥壤土运来与砂土掺匀。通过客土改地,将大面积低产林改造成丰产林地。一次性投入劳力虽多但能长期发挥改土的效果。经济条件不够的地方不宜采用此方法整地。
3 栽植方法
在北方,春旱对杨树的成活构成威胁,造林时应采取以下措施,使苗木保持水分平衡,以提高成活率:
栽植时分层填土,分层匝实,使苗木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造林成活率对于杨树林的高产十分重要,由于林木速生,补植经常无效,为了高产,应该选择适宜的种植方法,使成活率达到95%到100%,不再补植。
种杨树一般提倡三大一深,就是采用大株行距、大穴和大苗,并要深栽,深栽的目的是为了苗木能有更多的干部能转化为根,增加根量,吸收深层湿润土壤的水分,提高抗旱力和成活率。栽好之后,立即浇一次透水。
密度是杨树人工林集约栽培的重要因素,密度一旦确定,对采伐年龄和产量影响很大。目前各地对杨树规格的需求大致是:培育大径材可采用5米乘6米、4米乘8米的株行距。培育中小径材可选用2米乘5米株行距。培育中径材可选用3米乘5米和3米乘8米株行距。
4 壮苗造林
5 农林间作
在杨树行间实行农林间作,利用对农作物的耕作、施肥和灌溉改善杨树的生长条件,而且在造林后的2到4年,林地可以充分利用,获得农产品。在缺少农田的平原农区,栽培杨树应尽早实现农林间作。早期可以间种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或牧草,后期可以间种一些中药材,秸秆粉碎还能培养土壤肥力。
农林间作中常见到农作物的播种离幼树太近,容易损伤幼树和影响管理。在农作物和树行之间,必须保持1米的距离。
6 加强水肥管理
要营造速生丰产林,抓好水肥管理是速生丰产的关键。在林木生长期间,要掌握土地肥力和干旱情况,及时浇水,追施化肥,保证充分的水肥条件供树木健康生长。一般在北方地区,1年要浇4次透水,至少追施1次化肥。4次水的时间分别为:3月下旬的返青水,4月下旬一次,6月上中旬一次,11月中旬一次冻水。施肥应在6月下旬追施一次尿素,用量30到50公斤。
7 修枝
修枝是一项重要的栽培技术,如果杨树丰产林没有及时和正确修枝,导致干材不通直和多节,严重降低了杨木的质量。
7.1 整形。整形是为了剪去影响顶稍生长的竞争侧枝,保证树干通直无杈。随着树干的长高,还要修去树干下部和中部粗大的竞争枝,直到树干8米以下通直无杈。整形在第一年生长结束后就应开始,直到3到5年,树高达10到14米,已经形成通直的主干为止。
7.3 修剪萌条。修枝以后,下面主干上再长出萌条,这些萌条应该及早剪去。修剪可以在秋冬停止生长时进行,也可以在春季进行。修剪应该贴近树干,不能留茬。使用的工具应该锐利,伤口应该平滑,不能撕伤树皮。经常可以看到,杨树经过修枝后留下侧枝的茬,它们将长入木材成为疖子,降低木材的质量,对此应该引起重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教室
- 我的金鱼风筝
- 学习兴趣
- 爬山
- 放飞
- 垃圾的来源与处理
- 日记二则
- 日记一则
- 成长
- 我爱妈妈
- 我爱家乡的白鹭洲
- 坐火车
- "拿碗"
- 太阳光的颜色
- 伤心的一天
- 有效控制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措施的探讨
- 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用设计治愈伤病
- 有关水利水电施工总布置方案的思考
- 有关公路设计问题探究
- 有关加强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施工管理与措施
- 于家堡站地下站房节能设计研究
- 优化建筑施工管理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 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
- 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性探讨
- 优化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 有关混凝土结构工程中运用无损检测技术进行质量检测
- 兴隆县板栗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 有关建筑工程中防水问题的浅析
- 有关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阐述
- 《杜甫诗三首》课文背景知识
- 《莲文化的魅力》课例分析
- 以荷花为“市花”的城市
-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 《三峡》课文背景知识
- 《杜甫诗三首》课标解读
- 话说《石壕吏》中的诗人
- 《杜甫诗三首》参考译文
- 《三峡》参考译文
- 《三峡》课文写作特色
- 《石壕吏》赏析
- 《杜甫诗三首》语法修辞
- 《杜甫诗三首》教法指引
- 《莲文化的魅力》活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