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研究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0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研究

[提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进行了三次调整,我国区域发展也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率先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针对重点和特区的区域发展政策也密集出台,我国进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开创了我国区域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区域发展;均衡;非均衡;协调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3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采取多方面的政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政策不断调整,没能够实现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新时期,我国从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开创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一、1949~1977年: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新中国刚成立,在国际上采取一边倒的政策,我国社会体制以当时的前苏联为目标,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受当时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以平衡工业布局和国防安全为核心的均衡区域发展战略。

(一)1949~1964年:平衡工业布局,加强内地建设阶段。为实现我国工业由集中在沿海地区向内地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优化我国的工业布局,以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简称“156工程”)和我国自主实施的694个限额以上重点工程项目为核心,开始加大对内地工业设施的建设。但是,由于工业投资项目短时间过度的向内地倾斜,沿海工业投资大幅减少,使得沿海老工业基地的潜力和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为了进一步合理布局生产力,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强调,要处理好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关系,并在分析了国际形势的情况下,提出要平衡工业发展布局。随后在制定我国“二五”计划时强调要兼顾内地与沿海的发展,充分认识发展沿海原有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在后来的“大跃进”中扰乱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投资重点仍然倾向内地,但国家及时出台的调整方针,扭转了不利的发展局面,整体上维持了国家既定的均衡发展战略,初步完成了平衡工业布局的任务。

(二)1965~1977:以备战为主的国家“三线”建设。当时,国际上中苏关系破裂,国内台海形势紧张,大幅提高了政府对发生战争可能性的预期。鉴于当时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变化,国家把备战和加强国防建设提到了首位,中央政府决定把全国的区域划分为一二三线,并重新调整生产力布局,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处于战略后方的三线地区,区域发展中心由沿海转向内地。这一举措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内地广大地区的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国防工业为核心、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我国的均衡发展。

后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中美关系的改善,国际环境明显好转,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国家适度调整了以国防为首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开始逐步调整向内地倾斜的区域发展措施,增加了对沿海的投资。

总之,1949~1978年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以平衡内地与沿海的发展、加强国防建设为核心,实施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扭转了我国工业过度集中、生产力分布不合理的局面,促进了内地的区域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改变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为改革开放后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1978~1998年: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政府也认识到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发展经济特区、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开放沿江沿边等战略举措,开启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新篇章,我国进入了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

三、1999年至今: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标志,我国开始实施第三次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由此,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

200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做出重大部署,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至此,我国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先导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从国家战略角度对我国的四大地带出台了针对性的区域政策,这对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二)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中微观区域政策密集出台

在西部:国家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关中D天水经济区、甘肃省循环经济区、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宁夏沿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陕甘宁革命老区等重点区域,出台了针对性的区域规划和政策。并通过设立广西钦州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喀什经济特区、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重庆两江新区、兰州新区、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等新的开发、开放区域促进特色区域的发展。

在东北等老工业地区:国家在长吉图、大小兴安岭林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连金普新区等出台了具体的规划和指导意见,以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的发展。

在中部: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原经济区等国家重点支持区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

在东部地区:天津滨海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长江三角洲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广州南沙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重点和特色区域的建设也先后纳入国家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进一步发挥东部的优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1999年以来随着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等战略的全面实施,缩小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差距,初步实现东、中、西良性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四、小结

新中国成立65年来,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三次大幅调整,各阶段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现了当时我国发展的特点。三个阶段政策的调整,促进我国区域实现了螺旋上升式的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促进西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我国新阶段从全局统筹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在加强政策激励的同时,强化了规划的指导,呈现了重点区域与特色区域相结合,从跨省区到省区内部实现区域联动,发挥优势区域的特色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等新特点。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连接国外、发展国内的宏观区域发展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充分依靠我国与相关国家现有的合作机制,借助广阔的国际区域合作平台,以发展为核心,在促进国内区域发展的同时,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国内外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这也表明,政府已经开始用国际视野来审视我国的区域发展布局。但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未来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和各地发展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家区域政策,逐步形成完善的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体系,尽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祖国颂
理想的中学
宇宙奇遇记
我爱读书
粉笔赞
我的“老师”
爷爷又醉了
愉快的一天
我的“打工”记
勇气
一块玉佩
假如我是一朵白云
内部控制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中的运用
谈企业文化形成模式(1)论文
关于三线城市中职物流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的探究
内部审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探析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1)论文
对切实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1)论文
简析讲解与示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信息资源及其优化研究
分析新型制造环境下的管理模式成熟度(1)论文
浅论非市场环境及其对企业的影响(1)论文
关于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诚信人格
试论职校政治学科运用例证法教学的思考
关于迁移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的公允价值审计探讨
浅谈人民银行内审转型中的审计计划与组织实施方式创新
《大瀑布的葬礼》的创新点
《大瀑布的葬礼》教案
《大瀑布的葬礼》教后反思一
《山雨》教案
《草虫的村落》备课设计思路
《草虫的村落》原文及赏析
《索溪峪的“野”》评课
《中华少年》教案
《蒙娜丽莎之约》综合资料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彩色的翅膀》教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反思三
《只有一个地球》示范教案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山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