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走出语言学的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

走出语言学的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03

走出语言学的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

走出语言学的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

邢福义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语言学家,长期在华中师范大学从事汉语语法学的教学与研究。由于时代和家庭的原因,他只上过十年学(小学2年,初中3年,中师2年,大学2年)。1956年,21岁专科毕业的他,留在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22岁、他就在中国语言学界最权威的刊物《中国语文》上发表了《动词作定语要带“的”字》。30岁时,他就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截止到现在,他已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29篇力作。27岁,他在《中国语文》(1962年第5期)上发表了(关于副词修饰名词)。文章刚一发表,学部委员、南京大学一级教授方光焘先生就于1962年5月强调“研究语法应该注意一般现象、特殊现象和个别现象的相互关系”,指出:“副词能否修饰名词的问题,张静认为副词能够修饰名词,他是想推翻已有的规律。而邢福义则是以特殊现象来作补充,指出了副词修饰名词的条件,这是很好的。副词修饰名词必须具有一些条件。我基本上同意邢福义的意见。……”(方光焘《研究汉语语法的几个原则性问题》,《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269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刊物停刊,但他没有放弃对语言问题的研究,他注重培养研究习惯,积累研究经验,铸造敏锐视力。 1980年之前,邢先生主要集中在词类研究以及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上,代表作是《词类辩难》(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 《词类辩难》一书,不仅阐明词性判别的语法依据,而且从论证的角度总结出了直接判定、排他和类比三种方法,开始了把逻辑分析方法引入语法研究领域的尝试。逻辑学家李先焜写道:“我特别崇

拜邢福义同志的语言研究工作。在吕叔湘先生为其《语法问题探讨集》所写的‘序’中有这么一句话:‘福义同志的长处就在于能在一般人认为没什么可注意的地方发掘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巧做安排,写成文章,令人信服。’我认为吕先生这句话真是‘一语破的’。邢福义同志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跟他善于运用逻辑方法去分析语言现象分不开(当然,并不局限于这一点)。邢福义同志是专门研究过逻辑学并写过逻辑学著作的,因此在他对语言现象的分析过程有意或无形中就使用了逻辑方法。……可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进行逻辑语言学的探索。”(《沦语言学与逻辑学的结合》,《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wWw.LWlm.com 邢先生研究语言,注重挖掘语言事实,一贯主张“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如:在《漫话“有所不为”》《光明日报》2008年1月14日)一文中,文章虽只2751个字,但所举语言事实20条,共1079个字,约占全文篇幅的一半。在20条语言事实中,古代的14条,近现代的6条。从古到今的语言事实,时间跨度长达几千年。文中的20条事实是作者从古代、近代、现代极为庞大的语料聚合中经过多次反复比较,层层筛汰,精心挑选出来的。作者先从自己平常积累的语料笔记中,又从巨大的、包罗万象语料库中,挑选出具有特点、符合需求的语言事实,然后追本溯源,结合例子的小语域和大语域,逐条加以辨析研究,进行再次的比较筛汰,接着根据文章论述的需要,保留最具典型性的语言事实。此文字面上的语言事实虽只有20条,但字面下的语言事实却是不计其数的。文章篇幅虽短,但涵量巨大。读者可以在超度浓缩的短小篇幅里,了解“有所不为”漫长的历史,知道“有所不为”的古今用法。在《以单研究深化》一文中,他曾指出:“事实的发掘,对于研究的深化具有关键性意义”。“会说汉语

的人,不一定都会研究汉语;研究汉语的人,不一定都能作出准确的结论。不管是谁,个人脑海中存放的语言信息总是有所局限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能想到,林林总总全能顾及。如果不尽可能详细地了解客观语言事实,便有可能仓促断定,以偏概全。”在《语言理论与语言事实》一文中,他说:“理论生发于事实,事实支撑着理论,任何理论,都不是一开始就完善的。为了理论的不断完善,必须步步逼近地让理论贴近语言事实。” 邢先生在汉语语言事实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建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一)提出了“小句中枢”学说:即根据汉语语法的特点“重句法而不重词法”,应该以“小句”为本位,以句法机制为重点,注重观察句法规律对各种语法因素的管控作用,此外,他还根据小句中枢说归纳出小句的三个基本规律:成活律、包容律、联接律。(二)提出了“两个三角”学说:大三角是指“普—方—古”,主张以方证普,以古证今,即提倡在研究普通话时,要横看方言,上看古代汉语。小三角是指“语表—语里—语值”,主张在“表里辨察”的基础上“考究语值”。(三)提出了两个沟通:一是自然语言

研究内部的沟通,即语法研究跟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用研究、逻辑研究、文化学研究等沟通,进行跨界性研究;二是自然语言研究跟计算机应用研究沟通,即语法的本体研究必须跟汁算机技术结合,适应计算机应用的需要,因为孤立的单角度的盹本体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四)提出了一系列很有启迪意义的独创性的观点。例如归wWw.LWlm.com纳出词类辨析的三个方法:“直接判定法”、“排他法”和“类比法”,并且提出一些具体的语法鉴定格式来帮助判定具体的词性,很有实效。再如关于复句的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而且主观视点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又如他在句子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结构的分层向核性”以及“动词核心,名词赋格”的特性。 截止到现在,邢先生已公开发表了45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50多本著作(个人专著21本),主持了15项国家科研项目。其中,2009年6月,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汉语句法语义‘普—方’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1AYY003),耗时7年,其成果《汉语语法普方较视》被评为“优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验收情况报告中说:“由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教授主持完成的《汉语语法普方较视》,该成果运用“小句中枢”的基本理论、“句管控”的基本视角、“两个三角”的基本方法,对普通话语法和方言语法进行了择点性、多层面、多角度的比较和审视。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将以小句为中枢的语法理论系统地进行了阐发,从而坚实完整地确立起了一套全新的语法学说”。2011年11月,邢先生又荣获了国家社会科学重大科研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该项目已正式运行,计划在第一个5年时间里,完成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美国等5个地方华语语法情况的调查,《湖北日报》(2011年11月1日)评价说:“《全球华语语法研究》,该项目正式立项,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走向国际化。对全球华语语法进行全面考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首次。这意味着汉语语法研究迈上了一个新起点,将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的弘扬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邢先生研究语言学,但又不囿于语言学。在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邢先生将语言学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出版了《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001年,该书荣获了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在书中,作者说到:“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

邢先生还将语言学与国学结合起来研究。在5年时间里,邢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15篇文章(其中,主要见于国学版)。如(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2006年8月8日)一文,他指出:“以现代意识为前导,弘扬国学优良学风、深刻学理和有用成果,让国学精魂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振兴,有利于助产中国特色的学问。”又如《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2011年7月4日)一文,“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是国学宝库中,世世代代起着教育后人的名言警句,一直以来被人们作为普遍的真理在使用。然而邢

先生却结合现实,理性思辩,指出:“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不是普遍适用的成才原理,不能作为教育学生、造就人才的定律。他从语法学的视角,通过探究“大器晚成”的出处、本义和比喻义,得出:“大器晚成”只适用于已过成才茂密期的人物,在语用上存在偏向性,不适用于大学中的青年学生,特别是20岁上下的本科学生,否则,会束缚wWw.LWlm.com他们聪明才智的及时闪光。“厚积薄发”是我国学界历来崇尚的朴学精神,强调做学问要有厚实的功底,在厚厚地累积的基础上薄薄地挥发,以保证著述的谨严可靠,无可挑剔。但作者通过探究“厚积薄发”的语表形式、语里含义和语用价值,得出:“厚积薄发”只适用于强调传统优良学风的发扬,在语用上也存在偏向性,不适用于治学方法和成才过程。不然,人们就过于执着于“先厚积”、“再薄发”的关系,不肯或不敢轻易动笔,结果越拖年龄越大,年龄越大越出不了成果。作者将语言学的研究延伸到了国学的领域。以语言学的专业视角,来审视国学,弘扬国学。语言学家鲁国尧先生说:“邢先生的这篇文章,涉及的学科不仅仅是语言学的专业领域,而且还涉及到了国学,人才学,教育学,科学学的范畴。邢先生的研究已经跨出了‘小语学’的专业领域,进入到了‘大语学’的广阔天地。”

邢先生还将语言学与中文信息处理结合起来研究。2006年,他亲自主持了华中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学科项目“小句中枢说在汉语与临界领域研究中的应用与验证”。该项目的成果之一是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面向汉语复句研究的专用语料库。该语料库已收有标复句658,447句,约44,395,000 字。该语料库既是开展汉语复句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又是现代汉语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资源。邢先生主持的这个项目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带动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实现了文理学科的交叉融合。又如《新词语的监测与搜获》(《语文研究》2007年第2期)一文,作者认为,要监测到每年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什么新词语,必须建制出一套“获取新词语的多功能筛滤网”,即对原有词语的筛滤、对原有词语之外非新现象的筛滤、对原有词语原有义项的筛滤。而这张多功能筛滤网的制作,必须依靠两支队伍:一支是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学者,一支是从事汉语本体研究的学者,缺少哪一支都不行。只有汉语本体研究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研究紧密的结合,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方言学家汪国胜先生说:邢先生的这类文章,既是语言学,又走出了语言学。诚然,邢先生在研究汉语语法问题的同时,还在有意识地做着“大语学”的研究尝试。(《读邢福义先生<语法问题献疑集>》《光明日报》2009年12月7日)

邢先生还将语言学与传授学结合起来研究。“传授”是一门学问。这里的“传授学”与西方的“接受学”有相通之处,都是强调写文章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但侧重点不同。“接受学”关注的是读者接受什么?如何接受?而“传授学”关注的是作者传授什么?如何传授?邢先生常常说,不管是写大书还是写小文,都要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用得上”。如邢先生(“救火”一词说古道今)(《光明日报》2007年2月1日)一文的第二段,从作者传授的线索来看:提出问题(“救火”常说,“救水”不说)——追踪问题(近现代作品和词典都不说“救水”)——解决问题(“救火”是人力可控。“救水”是人力难控),邢先生始终都在与读者对话,用对话性的语言与读者交流,如“有意思的是”“没听到过有说‘救水’的”“看不到‘救水’”“也看不到‘救水”’“这是为什么”“想来应跟‘人力可控’的语义特征有关”。从读者接受的线索来看:读者对问题的认同(问题提出时)——读者对问题的赞同(问题追踪时)——读者对结论的接受(问题解决时),读者始终都在积极参与,紧跟作者的“导向”。作者对读者知识上的传授,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娓娓道来,是在读者不知道,又急于想知道的情境下,“抖开包袱”,授给读者。作者的传授与读者的接受这个过程,正好真实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观。拜读邢先生的文章,会发现:邢先生总是把读者

放到与自己平等对话的地位,总是把读者作为自己对话的对象,用“浅显活泼”的口语,“简短贴切”的句式,跟读者“讲故事”、“闲聊”、“wWw.LWlm.com漫谈”,让读者在这种轻松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明白一些“深奥”的“语言学”问题。我国一级作家晓苏先生说:“我上大学的时候,邢老师教我的《现代汉语·语法》,我们总是很早就起床,跑去抢位子。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邢老师在给我们讲孙犁《荷花淀》中的‘怎么了,你?’他对这个句式的分析,是所有讲授文学的老师所不能企及的。邢老师没有将语言与文学割裂开来,他注重将语言与文学打通,他研究语言的例子都是来自于文学作品。在这点上,邢老师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现在从事文学创作,时时想起邢老师的话——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来华中师大拍摄节目,当谈到自己的偶像时,社会学院的梅正罡先生说:“我读大学时的偶像就是邢福义先生,当年我只听过他一次讲座,那次讲座,他讲得是那么的精彩,那么的生动,那么多的掌声,那么多的赞叹!我被他的讲座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我要做一个像邢老师那样的好老师,好学者。邢先生的一次讲座,影响了我一辈子,我至今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奋斗。” 与青年学于见面都会用精辟的语言反复强调要练好‘人’字,摆正‘品’字。‘为人第一,为学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

!’甚至成为了许多师生求学问道的座右铭。” 邢先生在自己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常常概括出一些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名言。如他总结自己的研究宗旨:思想方法是“吃透两头,留下中间”;工作方法是“一点突破,由此及彼”;提高方法是“立足事实,提升理论”。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充分:“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又如他在治,学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以三句话来作为自己行为的规范。第一句:“抬头是山,路在脚下。”意思是眼睛要看着山,心中要有目标,而上山的路却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第二句:“猪往前拱,鸡向后扒。”意思是要奋斗,但还要根据个人自己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第三句:“年年岁岁,春夏秋冬。”意思是确定目标以后就要坚持不懈,经受住各种考验。 邢先生的勤奋是有目共wWw.LWlm.com睹的。多少年来,他一直没有星期天,没有寒暑假,三九严寒和三伏酷暑都不会让他放下手中的笔。从1957年到1996年,在这40年的时间里,发表了249篇文章。平均每年要发表6.2篇文章。1997年他太太突然瘫痪,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儿女又不在身边,即使这样,邢先生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每天在照顾太太之余,还利用点滴的时间,继续坚持写作。从1997年到现在,在这15年的时间里,邢先生共发表了208篇文章,平均每年要发表13.9篇文章。

邢先生是语言学家,他对语言学中的词、语句、复句、方言、通论都有过深入的研究;同时,他又把语言学同文化学、国学、计算机科学、传授学、学风建设和学术梯队培养等结合起来研究。因此,可以无愧的说,作为语言学家的邢先生已经走出了语言学,把语言学的研究推向了更大更广阔的天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水泥厂的污染
自己购物的经历
我的爷爷
端午节
二十年后的家乡
三十年后的世界
美妙的歌舞会
双重意义的端午节
我学会了打篮球
清早的菜市场
鹦鹉飞走了
快乐的端午节
学校的花园
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节
摩登女郎由何而来
探析中国画中的设计因素
论如何加强教师教学艺术修养
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
分析歌曲演唱中应注意到的问题
基于对比语言学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宏观策略
浅析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
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 运用语言
如何在现代市场营销中做到以客户为核心
议装饰艺术对社会品味的引导
现代语言学从“语言透明性”走向“语言秀明性”
政策性保险产品市场营销之路
浅析夏加尔绘画语言的独立性
基于服装销售渠道中委托代理模式的激励机制研究
关于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引入设计
《巨人的花园》教学思考
《白鹅》教学案例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送教课) (第一课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送教课)与教后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思考(推门课)
《白鹅》教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白公鹅》教学谈
《长城》教学设计
《白鹅》教学思考(推门课) 清风细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送教课) (第二课时)
《颐和园》教学设计(送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