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7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政府创新与政府自觉 行政学研究什么 服务型政府的创建

学堂乐歌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摘要:学堂乐歌兴起是中国近代新音乐产生的标志,西洋音乐的传入是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学堂乐歌产生于中国近代新制学校,具有中国近代音乐的总体特征,连接中国古典与近代音乐之美。

关键词:学堂乐歌;学校;音乐

二十世纪学堂乐歌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新音乐产生和发展的标志,学堂乐歌作为当时文化新风尚,是西学东渐新文化的重要部分。学堂乐歌一方面表现为旧曲填词博采众家,通过对中国古曲与外国民歌等优美曲调进行改编,产生大量不同于旧式歌曲的“新歌”;另一方面,学堂乐歌创作紧扣时代主题,有些优秀歌曲至今仍广泛流传。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对近现代中小学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一、西洋音乐的传入是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

西洋音乐传入中国最早可推至唐代“景教”圣咏颂唱。元明时代,来中国传教人士日渐加多,将西洋大键琴等乐器传入中国。明末清初的传教士汤若望进一步介绍有关西方古钢琴构造原理及演奏方法,西洋音乐传播逐渐展开。鸦片战争后,广大知识阶层对参照欧系体制实现改革求新要求日益增长,为西方音乐文化加速传入提供新条件;一般而言,这时期西方音乐主要通过基督教会宗教歌咏与新式军乐队建立及新式军歌发展,以及新制学堂乐歌课开设,逐渐深入各阶层人民音乐生活,形成对中国音乐文化显着影响。基督教宗教音乐传入,使中国信徒对西方集体歌咏演唱方式与西方乐谱乐器产生非常大的兴趣。基督教传教离不开宗教歌咏,编译印制赞美诗成为中国现实需求。最早在中国编译圣诗是1807年来华的马礼逊传教博士,于1818年完成了圣诗集出版为《养心神诗》。

清末一些教会学校还开设以学习钢琴的“琴科”,培养不少喜爱西方音乐的青年,其中有人在音乐方面还可进一步出国深造,为学堂乐歌创作奠定基础。十九世纪中叶后,中外交流不断加强,源自两种根本不同文化传统的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逐渐引起国人的注意和兴趣,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用西洋乐器组成的礼仪管乐队。随着军乐队逐步发展相应产生不少提供军人所唱歌曲,这些军歌在与学堂乐歌相似,有些直接用于学堂成为学堂乐歌。如冯玉祥部队军歌采取“选曲填词”方式写出,有采用日本军歌如《日本海军》《凯旋》曲调,有采用我国民间曲调填词如《行军歌》《耐久歌》《从军歌》等采用了晋冀民歌《珍珠倒窗帘》的曲调等。

二、学堂乐歌产生于中国近代新制学校 国内要求改良的洋务派官僚,具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如梁启超与康有为和王国维等,逐步对音乐教育重要意义有了新认识,逐步将音乐列入西学课程范围,开设琴科与唱歌课等。1891年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开设音乐课,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办爱国女学也设置唱歌课。随着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自发随着新型学堂发展逐步开始普及。1902年清政府迫于形势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新兴学堂应开设“乐歌”。启蒙音乐教育家如李叔同与沈心工和胡君复等纷纷创作新歌和编印歌集来教唱乐歌。当时,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人士都认为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能够唤起民众(如青少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达到富国强兵目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学堂乐歌传播,达变法维新政治要求,这使学堂乐歌担负起了民族振兴的使命,国人对推行学堂音乐教育和创作传播学堂乐歌,给予高度热忱和关注。这一时期产生的学堂乐歌,从内容来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宣扬“富国强兵”和抵御外强欺凌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与建立共和新政;配合中小学生唱军歌;呼吁妇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学习新文化并倡导除旧俗;对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自然的教育;宣扬忠君与尊孔等伦理道德。这些学校里的学堂乐歌大多采用简谱或线谱,学生集体咏唱或齐唱和合唱,它们大多根据现成歌调填新词编成,由编写者自作曲调。

三、学堂乐歌具有中国近代音乐的总体特征

学堂乐歌是词曲交辉的音乐体裁形式,最初通过借用各国经典歌曲与儿歌,打破中国式纯音乐形象的模糊性与多义性,而中国化歌词补充了单纯音乐语言缺憾,用明晰和精准的谐俗性语言将音乐意义传递给大众。借曲填词,或依古曲填词和作曲填词,学堂乐歌开启新的听觉经验,中国化西洋优美旋律或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外来经典民歌,简洁节奏与琅琅上口歌词。在传统音调透出新气息,在异域音调透出中国韵味,显示了学堂乐歌特殊艺术魅力。学堂乐歌代表了中国当时新音乐创作中最高水平,其在词曲创作和审美特征上都具有典型“中西合璧”风格,部分歌曲多声部人声交响特点,既具有西方音乐立体感和块面性特征,又具有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含蓄和隽永的内涵,音乐风格突出体现处于文化转型期国人新的审美需求和新旧融合的艺术品格,已经表现出近代音乐的总体秉性。

学堂乐歌的音乐创作与艺术表演和审美等方面,不能用明确概念界定,更不能用“雅”“俗”语言来定位,包含传统与现代和普及与高雅,艺术与文化等复杂内涵,具有近代音乐的诸多表现特征。学堂乐歌创作旋律和古典戏曲相比,更加简单,强调叙事性表现力和明确的节奏,唱腔不像中国古典戏曲歌唱注重发声技巧,尽量让歌曲能琅琅上口。学堂乐歌曲式结构简单,音乐语言流畅,旋律相对平稳和自然,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流传。如李叔同的《送别》和沈心工的《春游》等,造就典雅与朴素的艺术效果,成为流行至今吟唱百年的经典。学堂乐歌短小精炼且音域不宽,内容和形式具有广泛性和平民化,富于即兴性,易记易唱普及程度高,传播在大众间,能满足传统美学倡导的审美标准,也能丰富和翻新传统美学审美观念。学堂乐歌歌词创作乃中国新诗题材的萌芽,古典诗歌烂熟意象技巧世代相袭近陈腐,意象至上美学趣味在使诗歌文学性得到充分发展,但挤压诗歌在音乐美感方面创造空间。学堂乐歌全新填词风格,是对古典诗歌美学传统革命性反拨,并获得具有浓郁诗味和隽永韵味创作源泉,延续传统诗歌音韵传统,影响着之后歌词创作。西方学校歌曲对中国学堂乐歌内容和创作手法等有深刻影响,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和普及产生重大作用,促成“五四”后中国新音乐词体改造和新型单旋律歌曲创作,导致中国早期艺术歌曲产生。学堂乐歌为大众(包括学生与儿童)参与性很强的歌唱艺术,演唱语音化和通俗化是区别于其它歌唱艺术重要特征。歌词通俗性与表现手法朴实性决定必然采用语音化歌唱方法,这种唱风与技巧,随白话出现而兴起;强调歌词意义而不显示嗓音,追求歌唱亲切感而不是噪音穿透力,语言不过分渲染但贴近生活中讲话音调和语气,力求自然传情与真切地感人。学堂乐歌既与古典沟通,又联系着现代;它有继承也有突破,有革新也有创新;在题材范围扩大与写景技巧成熟,声律完美和风骨形成等方面,为近现代音乐繁荣奠定了基础。

四、学堂乐歌连接中国古典与近代音乐之美

首先,旧曲翻新呈现古典音乐美。学堂乐歌最初借用外国民歌和儿歌等曲调,填以中文歌词而赋予特定音乐内容。旋律具有通俗美,相对中国传统歌唱艺术而言,学堂乐歌有鲜明通俗性;曲调强调叙事性表现力和明确节奏,旋律进行较平稳,不炫耀和不夸张,朴实自然,音域较窄适合未经专门声乐训练普通群众演唱。音乐节奏明快与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并容易记住。学堂乐歌的主要功能“发起精神与激扬思想”“陶融学生性情”等,乐歌所用调式几乎都是西方音乐大调式,节奏简洁明快;学堂乐歌也表现日常生活情趣,具有活泼生动音乐风格。在学堂乐歌发展中,歌曲不太使用艺术歌曲或民歌常用的衬腔与甩腔。叙述性旋律及歌词就像是歌剧宣叙调,没有太多展示声音设计。节奏规整和音域较窄及音区较低,学堂乐歌真正走进人们内心,是因为更加大众化,具备人文主义色彩,表达人们种种真实感受,抒发内心情绪,学堂乐歌多在中低音区排徊,节奏通常较规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人生如太阳
我爱
我心中的“大大连”
木牌,比老师还“帅”
采访稿
世界上处处留存着温暖-----读《非典英雄》有感
抄袭与运用的差异
我想……
柳州赵家井
未来的广州
眼神
唤醒人类的大会
虽失去曾经,但还有未来
读《捧着空花盘的孩子》有感
献给恩师一束鲜花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困难与对策财务控制研究论文(1)
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环境的浅谈
我国证券业监管体制的历史沿革财务控制研究论文(1)
养老金评估模型
对广告本质的认识和界定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障碍和对策的浅议
精准营销的中小企业网站推广的研究
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作用和实施的浅议
国有股减持的定价策略探讨财务控制研究论文(1)
农业产品品牌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浅论
市场营销学在灌溉用水中的作用
关系市场类型的评析
消费者购买心理与新产品的定价策略
虚拟营销现实表演的简述
浅析债转股财务控制研究论文(1)
名人说“意志”
读《再塑生命》之想象作文
《再塑生命》写作特色
我的老师
读《再塑生命》之想象作文
《再塑生命》习题精选
《再塑生命》读后感
《再塑生命》同步练习
《再塑生命》写作特点
《再塑生命》重难点讲解
《再塑生命》同步达纲练习
读《再塑生命》后感
《再塑生命》习题精选
《再塑生命》同步练习
《再塑生命》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