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语感.语智.语趣

语感.语智.语趣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7

语感.语智.语趣

摘要:如今的电视节目中,新闻评论类节目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新闻评论类节目一方面报道了新闻事实,同时也对新闻事实进行了更为深刻、系统的分析和评论,在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对新闻事件、现象以及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的时候,为了追求更好的传播效果,势必会在评论时采取一些必要的语言技巧。本文将着重从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出观点、表明态度的语言技巧出发,阐释作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练好语感、语智、语趣三项功夫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评论节目 主持人 语感 语智 语趣

新闻(消息)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不直接表述作者的观点。评论则正好相反,它的任务是通过对新闻事件或新近出现的问题、动向的分析直接地、明确地发表作者的观点,表明态度,提出解决方法,起到影响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中国的电视观众所知道的最早的新闻评论类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1994年4月1日开办的《焦点访谈》,也正是《焦点访谈》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促使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到如今,受众变得多层次、多元化,新闻评论类节目不再是当初以《焦点访谈》为首的以深度报道为主的单一形式了,纯评论类、深度报道类、嘉宾辩论类、主持人与嘉宾谈话类、观众参与的访谈类等类型越来越多地占据了荧屏市场。

随着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很多专职从事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他们大多有着深厚的知识内涵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不单要具备传统意义上节目主持人节目串联、控制节目节奏、驾驭现场等能力,还要不断推进话题进程,或引导、启发嘉宾阐述观点,或自己不断地接纳和解读信息。这就使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工作,成为集选题、构思、采访、写稿、编辑、播音于一体的高难度新闻职业。

增强语感:评论观点鲜明的基石

新闻播音为了使内容表达更为准确、清晰,使受众更容易接受,通常会运用很多表达技巧,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还有对象感、内在语等。而种种此类表达技巧,归根结底是要培养播者的一种“语感”。这一点对于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借鉴意义非常巨大。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评论观点。《焦点访谈》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档新闻评论类栏目,给观众的印象最为深刻,老百姓之所以喜欢看就是因为节目评论的主题是我们老百姓关心的大事,而且有权威感。这和主持人运用技巧增强评论“语感”不无关系,在节目中,主持人首先对所要评论的新闻事实做简要的叙述,然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评论的角度,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引导受众思考、分析。

逐层深入,总结得出评论观点。新闻评论对新闻事件的叙述不是简单地介绍,而是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或者研究,它不局限于对新闻事件表面的评论,而是挖掘新闻事件的实质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力求对每个环节都进行详细的调查。另外,在新闻评论观点的把握上,不是开门见山直接抛出观点,而是通过对事件的深度调查或者和嘉宾的不断探讨逐层深入,展开讨论,最终总结出评论的观点。这更像是深度调查,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着重体现如何得出评论观点的过程。

带动受众参与、引导得出评论观点。带动受众参与到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让受众与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一起来讨论,并引导观众和嘉宾不断地就评论内容展开分析、讨论,进而得出评论的观点。这种“语感”模式被广泛应用,从整体上说效果也最佳。就拿《实话实说》来说,它不仅开创了中国电视节目尤其是谈话式评论节目的新模式,而且也给了观众参与到节目现场评论当中的机会。一方面,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通过和现场嘉宾及观众的交流可以让老百姓不再单

一、被动地接收电视屏幕上传来的信息、观点和态度,甚至可以让观众参与到节目现场讨论和录制过程中;另一方面,在节目中既可以掌控节目节奏、向观众传递信息,又可以同时接收现场观众反馈的不同意见和观点,这就营造了一种很好的现场讨论氛围,充分调动了现场嘉宾和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传播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

培养语智:评论内容深刻的支撑

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就是语智。我们在表达某些含义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有一些语言上的亮点,这样既能增加内涵,又能使表达的含义更好地被别人接受并且记住,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成了我们日常表达的重要技巧。如顾城诗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因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又如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理财》栏目主持人常说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还有北京电视台《七日七频道》的片头语“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又是一个七日”等。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亦是如此,能够恰当正确运用语智是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评论内容深刻的重要支撑。如果一个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评论某个事实时所采用的语言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大白话,虽然拉近了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但是难免会有些俗套,而且不易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相反,如果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进行评论的时候语言充满智慧,可以使自己的语言增色不少,更易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比如2005年7月13日播出的《小崔说事——家庭快乐档案》节目中,在谈到家长反对孩子追星是否闹过矛盾以及家人是怎样处理的问题时,崔永元道:“比如像追星,追张国荣这件事,很可能张国荣没出事,这个家里先出事了,会严重到这种程度,你们是怎样化解这些矛盾和争执的?”看似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是如果这样问“因为追星你们闹过矛盾吗?是怎样化解的?”就显得比较乏味,既刺激不了观众也刺激不了嘉宾。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利用急智迅速将张国荣“出事”和家里“出事”联系到一起,其实不论是现场嘉宾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明白,张国荣的“出事”指的是张国荣自杀,而家里“出事”指的是闹矛盾,这样巧妙的设计,不但延续了嘉宾的话题,调动了嘉宾谈话的积极性,也把谈论的问题不断深入,同时现场的气氛也被调动起来。像这样的语言如果可以灵活运用到新闻评论类节目中,也会提升新闻评论类节目和主持人的格调与品位。

增加语趣:评论语言鲜活的良方

语趣,即语言的趣味性,也指幽默感。我们平时都喜欢听笑话,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语趣本身并不是笑话,但它是笑话中的笑点,也是我们语言表达中的笑点。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很幽默,就会很容易拉近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

语趣是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必备的语言技巧,恰当地运用语趣既可以使评论更加鲜活,又可以让观众更加乐于接受你传递出来的信息。如果新闻评论语言充满了语趣,不仅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很具体,把枯燥的语言说得很生动,还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气氛。相反,如果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只是一味地摆事实、讲道理,不仅吸引不了观众,甚至连自己都难以被打动。凤凰卫视的杨锦麟讲到不高兴处,就会拍案而起;讲到欢喜处,就会连声叫好,拍手称快;尤其是当他评论一些严肃的新闻事件时往往会“幽他一默”,效果令人称奇。在《有报天天读》的一期节目中,他这样评论说:“《南方人物周刊》说呢,一位柬埔寨红色高棉的监狱长,曾经的杀人凶手,现在的基督教徒,曾经在这个监狱有一万一千多人被屠杀啊,如果这位监狱长一天为一个人忏悔,算一算啊,也需要一万一千多天,真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这里的幽默可算是“黑色幽默”,但它对暴虐的抨击与促人思索的效果是非常鲜明有效的。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如果把语言“搞笑化”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缺乏可信度,而且会显得不够沉稳成熟,有迎合观众之嫌。然而语趣并不是把语言“搞笑化”,而是让语言更加诙谐、灵动,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中国www.LWlm.Com恰当自如地运用语趣可以使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迅速地打开嘉宾的话匣子,而且在谈到一些敏感的问题时也会显得游刃有余,体现出自身的知识和涵养。

无论是语感、语智还是语趣,都是如今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必须培养的素质,一个好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评论员,在这三方面下工夫,锻造属于自己的“三板斧”,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大有裨益。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家长课堂
掉牙记
假如我是一朵云
青山常在净水常流
我为啥要读书
自作自受的风筝
我的好伙伴——铅笔
我的朋友安悦
月亮上的"文物"
酷署的夏日
我的爷爷
学书法
热胀冷缩的原理
一年之后
赶集
公司给全体员工的感谢信
公司感谢信
集团致客商及消费者的感谢信
给客户的感谢信
电厂实习感谢信
求职感谢信
致全体员工的感谢信
孩子致父母的感谢信
致组委会的感谢信
干部职工感谢信
集团致员工及家属的感谢信
社区居民致总经理的感谢信
贫困生的感谢信
公司总经理致学校的感谢信
写给离职员工的感谢信
影视广告空间的形成及体现
谈国产喜剧电影的思考
分析电影未来发展与出路
再论我国物权行为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1)论文
物权变动制度视野中的政治哲学意蕴(1)论文
制度差异与政治反对
影视广告音乐的困难及策略
农村集体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法律探讨(1)论文
浅论从物权行为理论看无权处分的效力(1)论文
论物权自助行为-物权自我保护与实现之维度(1)论文
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对微电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有效政府
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础
对体育影视娱乐化发展策略探析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
《鸟的天堂》教案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案
《失物招领》教案
《看雪》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
《四个太阳》教案
《美丽的小路》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落花生》教案
《要下雨了》教案
《匆匆》教案
《画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案
《美丽的小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