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07
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尝试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较快的时期。在小学教学中思维训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去培养和扶殖学生的创造力,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给孩子们创造发展思维的情境。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造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教学三年级除法的简便算法时,有目的地写出几组如同8500÷17÷5这样的算式,然后教师口算,学生按脱式进行计算,这样同学们就会感到教师“神”了,这时教师趁机说明,计算这类题有窍门,谁都会算,同学们便会“求知若渴”,急于知道这窍门。教师诱导,一个被除数除以两个除数等于什么呢?让学生自己找到“窍门”。这样课堂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二、设备问题,引起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学生的积极思考是从疑开始的,教师只有善于激疑,设疑才能开拓学生思维。但是还要注意,问的问题必须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学生思维积极转动起来。如教第二册应用题时,学校买回25个乒乓球,用去5个,还剩多少个?教师提问:这道题告诉学校乒乓球的事,乒乓球怎么了?(学生答用去5个)接着问,用了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学生有的答减少,有的答拿走了),这样把应用题中反应生活的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同时发散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四、动手操作,发展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将3根小棒分成一堆,9根小棒可以分成几堆?为什么?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9根里面有3个3根小棒,正好分三堆。这时我把9根小棒改成10根小棒,问,还是3根分一堆,可以分几堆?学生在继续动手操作中清楚地知道,10根小棒里有3个3根小棒,可以分三堆,剩余一根,不够分1堆。那么剩下的“1”根是余数。这样学生自己操作理解了除法余数的含水量义,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住学
- “树语”——永恒的破碎美
- 我们的班主任——董老师
- 友谊贵如金
- 读书睿智
- 告别曾经
- 我爱满天星
- 我心中的奥运英雄
- 作业风波
- 人生
- 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 快乐阅读伴我成长
- 过客
- 牵手
- 重拾六年记忆
- 房产金融等行业有望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等
- 论水利工程建设财务管理中的内部会计控制
- 关于国际准则(IAS39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下库存估值探讨
- 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探讨
- 事业单位内控创新机制的若干思考
- 对目前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 关于注册制可行性的分析
- 基于目标成本控制理念下的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 关于出版社稿酬税收筹划的分析
- 生态家屋之印度树屋
- 论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 浅析如何利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
- 管理会计推动总会计师向“价值管理师”转变
- 论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 关于应收账款管理的分析
- 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二课时)
- 《葡萄沟》
-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浙教版
-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蒙蒙细雨(第二课时)》
- 由扶到放 自主评改
-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 [原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第一教时
- 小学语文竞赛试题
- 《十里长街送总理》浙教版
- 开国大典
- 22 凡卡
- 燕子
- 2 林海
-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