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08-07
贴标签,这件小事
2007年5月,刚上大二的我一个人去往湖南旅行。深夜中绿皮车一路南下,已经是凌晨三四点,车上“火腿肠”“方便面”“红茶绿茶”的叫卖声逐渐消失,人都睡得东倒西歪,这时,列车员突然大声喊道:“醒醒,醒醒,前面就是河南啦。”
我不明就里,便问身旁的人。他的笑很奇怪,至今仍记得:列车员提醒的是咱们这些不下车的人,河南就要到了,要注意自己的行李啊。
若干年后,我断不会再孤身一个人去旅行,却明白了邻座那笑容中的微妙。就是这些年,中国大陆对河南的歧视何其普遍!“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河南籍员工已招满”“警惕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不知不觉中,嘲弄河南人俨然演变成了一种集体狂欢,人们仿佛进入佯醉状态,无论任何时候,任何角落的坏消息,择吧择吧都要插在河南人头上。
地域攻击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物。山西多是煤老板暴发户,东北人霸蛮无理惹是非,新疆遍地小偷切糕党……无处不在的污名化,正如一张张标签,贴在了各自脑门上。中国人见面初识,都会互问家乡、行业、年龄,嘴多之人再加上居住城市、毕业院校、工资收入什么的。这固然是寻找共同话题的方式,但也是一种快速定位。随着标签一张张贴在对方身上,所有这些标签附带的固有印象就会一一附着在对方身上。
然而贴标签并不仅限于“河南人”,若是将“河南人”替换成“凤凰男”“处女座”“绿茶婊”“文科生”“男人”……似乎也一样成立。
“某某就是/都这样!”
这是贴标签的经典句式。如果你一不小心成为例外,动摇了标签党的经验世界,那对方便立刻掉马回枪:“你真不像个河南人。”“你这么想得开,怎么可能是处女座?”“你不傻啊,一点都不像个博士。”
聊天需要共识,贴标签无疑是取得共识的捷径。饭桌旁,聚会上,如果你事事都一拆为二,说得无比辩证有理,那“不会聊天”的标签,注定是甩不掉了。
为什么会如此?
世界是复杂的,人性却喜易避难。乡村生活没体验过,大理洱海边的客栈不算么?没读过《论语》,可我听过百家讲坛哦;没见过凤凰男,喏,网上最近不是曝出了奇葩男的征婚帖么;某部电影看不懂,去豆瓣刷分啊,在海量评论里,无须看片,你也一定可以掌握该片精髓……如果能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去归纳无限的世界,用概念化的集合名词将林林总总的事物分“盒”归类,何乐而不为?
歧视他者所能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优越感,也绝非摆事实讲道理可以体验到的。但这种小群体的优越感能持续多久呢?殊不知,贴标签虽然省力酸爽,但归根结底,是对他者的无知,亦是对自己的无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妙妙
- 《狐假虎威》续写
- 生生不息的中国
- 《命运》(第五十四集)
- 抗震救灾机器人
- 祖国是什么?
- 安全同我行
- 爸爸的一天
- 美丽的校园
- 80后的晴天雨天
- 命运
- 观阅兵式有感
- 奥运之光,照亮我的理想
- 虞美人·雪
- 爱的礼物
- 股神榜:新华联、天士力、珠江钢琴
- 巴菲特取胜的策略有哪些?
- 新经济类股的机会与风险
- 春节消费红火 节后消费主体基金走红
- 业界热议马蔚华“P2P提案”:监管措施仍有待细化
- 应流股份:股价高位盘整 机构大举买入
- 好想你:重仓买入的投资逻辑
- 七彩云南焕发“新生机”
- 股市投资新常态
- 浅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 寻找主力:技术分析+盘口分析
- 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体验文化
- 华凯创意IPO: 收入增速逐年大幅下滑 拆借资金疑存利益输送
- 密云的“金与绿”
- K线的秘密:倾盆大雨 必逃无疑
- 课前教育
- 小小的船
- a o e ( 2课时 )
- a、o、e
- 苏教第一单元教案
- 语文园地二
- 夏明翰英勇就义
- 过桥
- a o e ( 2课时 )
- 再见了,亲人
- 低年级拼音识字教学游戏
- 滴水穿石的启示
- 在大海中永生教案
- 认识四线格
- 植物妈妈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