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新经济地理学的缺陷与趋势

新经济地理学的缺陷与趋势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6

新经济地理学的缺陷与趋势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主流派经济学家重新审视了空间因素,以全新的视角,把以空间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文章将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尤其是对其经典模型中的理论不足加以总结,并对未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CP模型;聚集

一、 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地理学与社会科学广泛地结合。从此,“经济”这一传统概念已不再单

一、单维,而是具有空间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部分经济学家的研究超出了传统的主流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并且逐步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改变了以往只关注时间维度的问题,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扩展到了空间范畴,标志着经济学领域的进一步深化与广化。

保罗・克鲁格曼于1991年发表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文建立了核心―边缘模型(CP模型),从理论上借助消费者行为和企业管理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对区位选择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CP模型重点关注了空间经济结构的问题,从规模报酬、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相互关系入手,对空间经济结构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第一次从微观经济理论的角度对经济活动进行区位或空间研究进行了指导。该文的发表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开端。

克鲁格曼提出的新经济地理学,其本质上任然是研究区位选择的问题,不过其入手点却是在空间角度,重点关注经济活动与区位选的空间关系。在空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而被经济领域越来越关注和研究的现在,克鲁格曼当时的观点具有十分明显的前瞻性。他对研究空间与区位问题的重要性曾指出:首先,国家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其次,在某些经济现象和经济市场中,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可以认为是一致的,两者的界限并不明显。最后,随着贸易和增长理论的发展,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但是从国际和国内经济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经济理论体系却很难找到充分的证据加以支撑。但研究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时,这样的证据就不难找到。

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十分综合的学科,它涵盖了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以及经济增长等领域。为了更好的研究区位和空间选择的问题,新经济地理学把多门经济学科进行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这也是其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的本质区别。同时新经济地理学以垄断竞争和报酬递增作为分析基础,对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对区位选择与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极具创新性的观点,开阔了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更好地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指导。

新经济地理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但是其本质上是建立在多个传统经济理论综合的基础上的,所以它也不可能超越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其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于一般均衡理论的运用,并对空间这一新经济领域进行了研究。但是,传统经济理论的缺陷它也依然具有,比如,一般均衡理论的使用方法,其核心模型条件苛刻的约束,求解过程方法的争论,结论与实际现象差异的解释等。

二、 新经济地理学的缺陷

1. 一般均衡应用的不足。在克鲁格曼的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就是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进行了问题的研究,但是很多经济学者都指出其理论的最大的缺陷也恰恰在此。他们认为克鲁格曼并没有真正运用一般均衡理论进行建模和求解,从本质上其理论仍然是建立在局部均衡的视角下的。

克鲁格曼构建和求解CP模型时,他首先假定市场上企业的个体行为并不能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或者说企业间不存在相互博弈。然后通过寡头垄断的相关理论对企业间的行为加以界定,他认为市场上的企业实际上是处于Cournot或Bertrand竞争的某种状态。所以企业自身的行为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其他产品的价格和市场总供给。同时垄断状态下,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权利,也就是可能处于市场价格制定者的位置。对于企业自身的产品,企业具有一定的价格影响力。进而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谋取更大的利润。在这一假设下,企业边际成本是市场份额的递减函数,在超额利润的刺激下,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市场,对区位选择进行影响,产生集聚效应。

而整个市场上企业间的非独立正是一般均衡的重要方面。在一般均衡理论中市场上任何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企业与其他产品产生影响。同时一般均衡的市场上,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企业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单一厂商供给的任何变化都会带来市场总供给的变化,即总供给不可能为常数。显然,克鲁格曼的一般均衡视角,假设中的垄断状态,价格和总供给不变化等,在理论构成和建模过程中,仍然属于局部均衡的范畴。

2. 建模与实证的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已经成为了现今经济领域研究的重要途径。但是数学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化,其约束条件的存在使得模型与实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对客观存在社会关系的描述问题等,所以模型解决经济问题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CP模型也同样不能避免。

空间维度的研究是新经济地理学的最大创新点,但是咋CP模型中假设区域是同质,即认为本质上区域是没有差异性的,但是实际中不同区域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所包含的自然资源不同,历史发展的过程不同,基本不存在同质的区域。同时CP模型中,区域被抽象为一个点来进行研究,只关注了区域间的联系问题,比如区间运输距离,运输成本等,但是区域内部的相关问题被忽略了,CP模型假定区内运输无距离也无成本,但这是与实际极为不吻合的。CP模型中,假设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这样确实便于问题的研究与解释,但是实际中存在多种其他的投入,比如土地投入。而且对投入问题的简化,也带来对土地租金,外部性等问题的忽视,使得CP模型进一步的脱离实际。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还使模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解决,最优解存在问题;模型的一些简单假设与现实不符,但放松假设又导致模型无法处理,造成要使用真实世界的数据就必须修正模型但又无法修正的困境。 模型数学上的严谨性保证了模型推导过程本身的正确性,但这并不能保证结论对于指导现实的正确性和实用性。现实中的变量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表征指标,实证过程中不得不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3. 对于集聚解释的缺陷。聚集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古典区位论与区域科学由于完全竞争框架下进行分析,很难推导出聚集,正如斯特瑞特所认为的,城市、区域专业化和贸易在一个同质的空间经济中是不会出现竞争均衡。对于这个有点令人惊讶的原因分析和很少提到的结果是空间专业化的非凸性阻止了竞争均衡的出现。新经济地理学可以被看成是解释这个理论死结而出现的,可以通过结合贸易和区位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 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CP模型的相关方面。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对模型中的假定进行完善和约束的放松,并对最优化求解的过程进行优化,同时合理运用更加成熟的理论工具,比如区位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并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模型中已经涉及的因素外。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

1. 扩展研究范围。新经济第地理学对集聚问题的提出和解释是其核心之一,但是通过CP模型对集聚的解释并不能让人信服。CP模型通过约束条件和最优解,对集聚的向心力进行了基本的解释,但是并不充分。而对于集聚离心力的解释就更加不能让人信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扩展研究范围,即对CP模型进行完善和优化,建立更具有一般性的垄断竞争模型。

(1)CP模型的拓展。CP模型是建立在静态框架下,因为在模型的假设中认为长期经济增长率是零,对于集聚的动态性的研究不够,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对集聚的影响。可以通过对经济增长率的重新假定,对模型中加入经济动态变化因素,从时间维度上进一步解释集聚现象。对于抽象为一个点的区域,在CP模型中加入与区域内部因素有关的变量。对区域内部的运输距离与运输成本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加入其它产品与农产品之间关系的分析。对于区间因素的研究也要扩展,重要是需要加入对政策因素的研究。应通过某种方式将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引入CP模型,考察政策实施效果对经济空间结构,或者说对于集聚的影响。

(2)扩展垄断竞争理论。D-S垄断竞争模型可以看作是CP模型的基础。在CP模型中对于集聚的解释主要是依靠附加上的运输成本的分析。但是经典的D-S模型中,因为隐形成本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弹性是不变的,所以均衡价格与市场空间分布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运输成本这一附加因素,作为经典D-S模型中的隐形成本,是无法对集聚产生影响,也就不可能成为集聚的原因。所以需要对垄断竞争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考虑竞争性效应,建立能够体现价格和市场环境之间关联的模型。

(3)深入研究集聚与增长。新经济地理学对于集聚的解释主要针对集聚产生的原因,并没有对集聚产生的过程和对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对于集聚产生的过程的研究,需要增强动态方向的研究,建立新经济地理学的动态理论框架。对于集聚未来的趋势,可以通过经济增长和区位选择的关系研究,或者通过对贸易与集聚的关系研究,来实现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同时,集聚的现有解释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对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上的解释不足,背离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初衷。需要从微观层面上的深化建模,进行实证分析。

2. 加强实证研究。线性模型是较容易进行实证研究的,但是新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范畴涉及规模报酬递增,一般均衡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等,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这也就造成了其核心模型实证研究的不足。实证研究应该建立在对于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变量的选择上入手,确定约束条件,界定因素关系,精确量化变量,明确处理方法,以进一步深化实证研究。从抽象的数学模型出发,逐步放宽约束条件,最终实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对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

(1)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达瑞坦和欧佛曼提出,对区位选择的实证衡量方法应该具备5个特点:在不同的产业间是可以比较的;能够控制覆盖整体经济活动的集聚水平;能够控制产业的集聚;对于规模与集聚的概念是公正的;对于最终的结果给出明确的指示。基于以上观点,有学者已经通过对产业集中化程度的地理分解性数据进行检验,研究不同的产业之间集中化水平,同时分析大城市间产业组织分层结构的现象。

(2)本地市场效应的实证研究。可以运用双重规范差异模型来检验本地市场效益的存在。比如通过对两个隶属于普通优惠性贸易区域的出口国产品的出口研究,研究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和运输成本的关系。通过对克鲁格曼模型的扩展,可以为分析跨国范围的本地市场效应创造了一种新的检验性框架,检验在多国范围内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研究一国的生产对其本国市场的相对大小和与国外市场的相对距离的依赖关系。同时,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跨行业数据进行检验,分析本地市场效应理论的存在。

(3)多重均衡模型的实证研究。累积过程与多重均衡新经济地理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跨区域的经济活动分布中存在多重均衡,这些多重均衡的状态依赖于历史性的事件或预期。尽管在区域多重均衡的理论拓展方面存有较多的研究,但是目前仍缺乏系统的实证分析证明这种多重均衡在真实经济中是否也同样显著存在。

四、 结论

现今,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正是解决新经济地理学困境的一个新尝试。不同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同质性企业假设,新新经济地理学以垄断竞争和企业异质性为切入点,分析企业成本差异、效率差异与集聚经济的关系,构建了新新经济地理模型。尽管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极大反响,但仍需要在本地效应,城市集聚的微观基础,组织行为与企业布局关系等方面,进一步解析异质性企业与集聚经济的微观机理,以不断完善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
段考总结
给老师的一封信
洗碗
考试前的心情
我要当选中队委员
第一次逛超市
蝴蝶花
放风筝
学习“八荣八耻”,争做合格小公民
乡村游戏
联欢会
我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一双数学眼睛
80例手部烧伤后的疤痕修复
关节镜下股骨髁软骨缺损修复术的临床报告
宫外孕保守治疗的的观察及护理
急性胰腺炎的诊疗体会
喉罩通气道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甲状腺良性瘤的临床观察
浅谈人性化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5例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体会
舌下三针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28例临床观察
骨与关节结核的综合治疗
心理干预在急诊癔症患者应用的效果观察
基层医院白内障复明工程250例临床护理管理
胸膜引流套件治疗液胸、气胸218例分析
电针、中医不同疗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分析
大批烧伤患者的护理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中心思想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主要内容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导入
《学会看病》教学有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杂谈
自主阅读,交流初读感受──《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伟大的母爱──读《学会看病》有感
《学会看病》教学杂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课文结构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