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研究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7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研究

摘 要: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

关键词: 古今字 通假字 区分

古今字是阅读古书必须具备的知识。从文字学的角度讲,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都是汉字用字的问题,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用字的情况都很纷繁。这些现象都是古书注解的主要对象,也是训诂学、文字学研究的内容,当然也是《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不能够正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本文拟从古今字的概念、来源、字形特点与意义联系等方面入手,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古今字的概念

古今字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语言的发展有关系。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80%以上,通常一个字就代表着一个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有所发展,词义有所引申,字有所假借,原有的字担负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记录功能,即一字兼表数义。后来,为了区别这些意义,也为了减轻原有汉字的表义负担,便以原有汉字的形体为基础,或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造出了新的字。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谓的古今字。

记录同一个词,古用彼字,今用此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谊”字下注云:“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1]段玉裁指出,古字与今字是相对的,在时间上有先后的关系;但我们不能从字体的古与今上来理解古今字。

在古代文献的注疏中,训诂学家们常用“A,古B字”、“A、B,古今字”等形式来注释。这里的A、B所代表的是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书写形式,因为某些词已经有了新的书写形式,并且这个新的书写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已经为社会所认可,而旧的书写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在古籍中依旧存在。训诂家们认为有必要在注释古书的时候指出来。我们以《汉书注》为例来说明:

①《汉书·高帝纪》:“沛公、项羽追北。”服虔曰:“师败曰北。”韦昭曰:“古背字也,背去而走也。”[2](P14-

1

5)

②《汉书·高帝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郑氏曰:“县音悬。”师古曰:“此本古之悬字耳。后人转用为州县字,乃更加心以别之,非当借音。”[2](P59-

60) ④《汉书·宣帝纪》:“冬十一月,匈奴呼遬累单于帅众来降。”颜师古注曰:“遬,古速字。”[2](P2

6

6)

⑤《汉书·宣帝纪》:“朕之不敏,惧不能任。娄蒙嘉瑞,获兹祉福。”颜师古注曰:“娄,古屡字。”[2](P2

6

7)

以上五个例子中,“北”、“县”、“来”、“速”、“娄”是古字,后来产生了今字“背”、“悬”、“徕”、“遬”、“屡”。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指出了这种古今用字的不同,帮助我们疏通了文意,扫除了阅读障碍。

二、古今字的来源

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分担古字繁重的表意功能。王筠从造字角度说明了古今字的来源,以及古字与今字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分别文”这一概念。他在《说文释例》卷八《分别文、累增字》中说:“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多义,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3]可见,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解决某些汉字一身兼数职的问题。人们或者为假借义造字,专门记录假借义;或者为引申义造字,记录引申义的某一项;或者再为本义造字,专门记录本义。①这些为假借义、引申义、本义所造的后起之字,都是从古字分化出来的。

从形体上看,古字与今字一般都有相承关系。从词义关系来讲,今字是分担了古字的一部分功能,即:或者分担本义,或者分担假借义、引申义。从语音关系看,古今字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但由于汉语古今语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看起来有些古今字的读音变得不太相同了。例如“昏”,《说文》:“日冥也。”[4](P1

3

8)由于古人于昏时举行婚礼,“昏”就逐渐引申出“婚”的意思来。《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郑玄笺云:“亲迎之礼以昏时,女留他色,不肯时行,乃至大星煌煌然。”[5](P4

4

6)诗句的意思是,亲迎者以昏时为期,但出嫁的女子不肯依时而行,以至于夜已极深,明星灿灿之时还没有到婿家。这里的“昏”用的是本义。《诗经·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郑玄笺云:“樗之蔽芾始生,谓仲春之时,嫁娶之月。妇之父,婿之父,相谓昏姻。”[5](P6

7

8)这里的“昏”表示的是与婚姻嫁娶有关的意义。后来为了区别意义,另造“婚”字专门表示婚姻嫁娶的意义:《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6]这样就有了“昏”与“婚”这样的古字与今字的分别。

三、今字的造字方式

(一)在古字上加注意符

弟悌、孰熟、竟境、队坠、涂塗、馮憑、賈價、属嘱、厭饜、县悬、共供、辟避、知智、田畋、戚慼、反返、卷捲、尸屍

(二)改换古字的意符

说悦、赴讣

(三)改变古字的笔画

大太、閒間、陳陣、错措

从书写特点看,绝大多数古字与今字之间存在着相承关系,即今字往往以古字为基础,另加意符或改换新的意符而成。②今字专门用来记录古字所表示的某一项意义,这样就解决了一词多义带来的阅读与理解上的歧义问题。

四、如何分辨古今字与通假字

从概念上,古今字与通假字不难区分。但是在具体分析时,却往往将二者混淆起来,通常容易将古今字误判为通假字,而通假字误判为古今字的情况相对较少。其原因是有二:一是二者都是语音相同或相近;二是我们常常将通假字与假借字一律称之为通假而不加以区别。

从今字的造字动机看,造今字是为了分担古字的某一项词义的记录工作。古今字突出了汉字的表意特点。今字或者分担引申义,或者分担假借义,或者分担本义的表意功能。这几种情况下造出的今字与古字之间,意义上、形体上都有关联,时间上有先后。我们举例来说明。

在《诗经》中常假借“锡”来表示“赏赐、赐予”这个意义,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5](P10

4

9)中的“锡”,属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后来造出“赐”字来记录赏赐义。“锡”先有“赏赐、赐予”这一假借义,后来人们为此假借义造专门的字,造字的方式是改换“锡”字的意符,用“贝”作今字的意符,这样造字也符合今字的意义:从“贝”的字大都与财物有关。这样,“锡”与“赐”之间便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左传》中常以“责”表示“索取”和“债务”。《说文》“责,求也”,[4](P1

30)是“责”的本义。后世“责”引申出了债务、要求、责任、责备等意义,[8]还被假借来表示積、蹟。[9]这样,“责”字除了记录本义,还记录其引申义,一字兼数个义项,为方便起见,人们专门造“债”字表示“债务”这个义项。

类似的例子如反与返、属与嘱、队与坠、牙与芽、取与娶、要与腰等,新造的字与古字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二者语音相通或者相近,意义上有某种关联,形体上有相承,造字时间上有先后,今字的出现是为了分担古字的某一项意义的记录工作。

从上面的例子看,因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关系而产生的今字“赐”,是专门用来记录赐予义的,与原先的字“锡”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因为词义的引申关系而产生的今字“债”,是专门用来记录债务义的,与原先的字“责”之间也是古今字的关系,我们不能将这类古今字说成通假字。

判断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前提,首先是要区别古籍中的通假与六书的假借。古籍中的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现象。古人在写通假字时,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语音符号,而不去考虑它的形体及其本义,如叛与畔、亡与无、无与毋、倍与背、信与伸、矢与屎、蚤与早等,只是注意到了二者语音上的相同或相近。③而且,借字与被借字之间是共时关系,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六书的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在借用之初,语言里没有这个字,便只好借用与之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记录,也只是借其音不借其义。后来由于文字的孳乳分化,被借字分化出了专门表示这个假借义的字,如由“舍”分化出“捨”、由“耆”分化出“嗜”;有些字被假借后,久借不还,其字形更常用来记录假借义,本义反而为人常人所不识。故而又为本义造字,专门记录本义,如“其”本义是簸箕,假借为虚词后,又造“箕”专门记录本义。当然也有些字被假借后,本义不显或者丢失,至今没有造新的字来记录,如“我”,金文像一种兵器的样子,假借来表示人称代词,在文献中尚未找到其兵器义的例证。

因此,我们首先要将假借字与通假字区别开来。假借字是六书的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由六书的假借而造的字,是从古字分化而来的,二者之间必然是古今字的关系。同时,因词义的引申而造的字,也是从古字分化而来的,与古字之间也必然是古今字的关系。而通假字之间,只是同音替代,是共时关系,与古今字的性质完全不同。

通假字是共时层面的文字现象,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解释通假字时,可以采取“某通某”的办法。而古今字是历时层面上的文字现象,有先后之分,解释时可以采取“后来写作某”的办法。这一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我们提供了范例,④例如用“某,同某”表示异体字,用“某,通某”表示通假字,用“某,后来作某”表示古今字。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姜氏欲之,焉辟害?”注释云:“辟,后来写作‘避’。”[7](P

10)又,“谓之京城大叔”注释云:“大,后来写作‘太’。”[7](P

9)又,“佗邑唯命。”注释云:“佗,同他。”[7](P

9)又,“无使滋蔓”注释云:“无,通‘毋’。”[7](P

9)这种处理方法,与笼统地一律称作“某通某”相比,所界定的范围十分明确,这就避免了通假字与古今字混为一谈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讲授古今字形成的原因,规范古今字、通假字的术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注释:

①有些字被假借后,久借不还,其字形更常用来记录假借义,本义反而为人常人所不识。故而又为本义造字,专门记录本义,如“莫”本义是暮色,假借为虚词后,又造“暮”专门记录本义。同样,有些字更常用来记录其引申义,本义不显,又造字来专门的字来记录其本义,如“益”本义是水从容器中溢出,引申为增益、益处等意思,后造“溢”专门记录本义。

②但是也有在形体上看不出联系的古今字,如“亦”和“腋”。“亦”本义是“腋”,后借为虚字,又造形声字“腋”专门表示本义。二者之间的音义有相承关系。

③文献中有“距”通“拒”、“财”通“才”这样的例子,二字有相同的声符,但却是通假字的关系。

④当然,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并没有将这一原则坚持到底,有时自乱其章法。我们倡导用规范的术语来界定古今字、通假字及异体字。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4.

[2]班固.汉书[O].北京:中华书局,1964. [4]许慎.说文解字[O].北京:中华书局,2002.

[5]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O].十三经注疏(标点本)[O].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徐中舒等主编.汉语大字典[K].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1509.

[9]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K].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66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乐于助人的她
我的老师
热爱生活的外婆
重病之人
刘爷爷·旱烟袋·筛子眼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绣墨梅的妈妈
《金色的鱼钩》缩写
时髦女郎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一个穷困潦倒的人
违反校规的检讨书范文
上课犯错的检讨书
自我批评与反省
大学生自我批评范文
个人违纪检讨书
给老婆大人的检讨书
保证书兼检讨书
司机检讨书范文
犯错学生致老师的检讨书
开会接电话的检讨书范文
旷操检讨书范文
党员违纪检讨书范文
批评家的检讨书
给领导的检讨书范文
党员缺席重要会议检讨书
建筑行业潜规则汇总
施工新手 教你怎样看图纸
楼梯构造常识问答
逆作法施工技术
工程造价的计价种类
钢筋砼工程工程量的计算
120条建筑设计经验分享
计价依据的分类
不说就忘的争议费用
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四步法
墙体构造常识问答
重大设计变更和一般设计变更区别
预算编制依据
如何应对在工程造价上钻空子
平面设计师资格证需要考什么
《称象》教学重点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目标
《吃水不忘挖井人》重点问题探究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重点
《吃水不忘挖井人》整体阅读感知
《吃水不忘挖井人》重点字词意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难点
《吃水不忘挖井人》重点字词梳理
《吃水不忘挖井人》美文欣赏:一杯牛奶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介绍
《吃水不忘挖井人》随堂练习:巩固篇
《吃水不忘挖井人》老师语录
《称象》教学目标
《称象》教学难点
《吃水不忘挖井人》随堂练习: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