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7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 精品源自地理科

摘要:书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书法教育大都是靠老师的经验,缺乏科学的总结和引导,严重制约该学科的发展。在书法教育中引入心理学理论,建立符合心理规律的、系统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书法教育模式,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文章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对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书法学习 心理学 技能 心理机制

书法教育,包含技能教育、艺术教育、情操教育等多方面的内涵。近年来,书法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功能逐渐被学界重视。但较多的是侧重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以及书法练习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至于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心理机制,学术界还少有论及。书法,或称书道,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称之为“法”或“道”,说明其同时又是技能(技巧)性极强的艺术。技能的形成,是书法充分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实现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笔者拟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结合书法教学实践,对书法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启发。

一、书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规律

书法是讲究“心手相应”的技能,技能的形成是进行高级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条件。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实际动作组织起来的完善而合理的活动方式,它表现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心智技能则是把特定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按一定的程序方式组织起来,并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书法技能的训练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相结合的活动,其中书法的书写过程可纳入动作技能的范畴,而读帖、临帖时的思维活动以及创作中的心态等因素则可归入心智技能的范畴。在书法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总是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书法创作和练习都需要“心手相应”,写出来的字是脑的活动通过手的运笔“外化”的结果。

书法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磨砺过程。古代书论历来强调技能的熟练,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书法“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技能的熟练,是经过反复练习所形成的达到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此时意识对动作的控制程度减至最低。要将技能发展到熟练的程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书法学习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按照书写姿势、笔画线条练习、间架结构分类练习等顺序进行学习和训练,每个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反复练习,从对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体掌握,再到大脑与动作的协调完善,进而加强动作的熟练和节奏,循序渐进,将局部的用笔联合成一个协调化的运笔模式,运笔速度加快,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最后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临摹是书法技能形成的不二法门,故有“初学不外临摹”之说(见周星莲《临池管见》)。任何技能都是通过模仿和联系获得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学习如何塑造好线条形态最常用方法是临摹。临摹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记忆的过程,包括对汉字笔画、结构和对指、腕、臂动作的观察和记忆。

二、观察学习:规则的获得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过程,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学生通过观察,对笔画的长短、粗细、偃仰、向背,墨色的浓淡,运笔的节奏,整体的风格、神韵等变化万端的线条组合产生鲜明而具体的感受和感性认识,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在学习书法技能的过程中,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静态观察。先观察碑帖或范字中点画的形状特征,如侧点、竖点、挑点,悬针竖、垂露竖的异同等等;其次,观察结构特征,看每一点画起笔、送笔、收笔的正确位置,点画间的呼应、交错、揖让和向背等关系,左右、上下偏旁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偏旁所占空间的宽窄、四边留白的多少以及线条间的疏密等等,判断整个间架主体的形状是何种方形,外形是正或斜。

第二,动态观察。观察老师动作:先看握笔松紧;其次看起笔、行笔、收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笔锋的提按顿挫;再次感受手感和运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观察对正确的动作规则和结构规则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准备。

提高观察有效性的关键是对注意力的训练。初学者临摹一般要求尽量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读帖时的注意都属于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维持注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明确其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通过各种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愿望。在没有明确目的指导下的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注意对象,他可能对范字的各个部分都泛泛地加以注意,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书法教学中可以将目标任务分解,例如第一步只需注意范字的基本笔画,第二步只需注意范字的结构规律等等。这样目的明确,每次注意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更好,对技能的形成更为有利。另外,临摹不成文的或不懂内容的字帖也不利于维持注意。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诗词或国学经典的教学,相应临写一些诗词或经典,或者对碑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讲解,既是对智力活动的合理组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对维持注意十分有利,同时对文化底蕴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熏陶等更是大有裨益。

三、记忆与表象融合:自由创作的起点

临摹还涉及到记忆的问题,包括对碑帖的形象记忆和对运笔的动作记忆。心理学理论认为:信息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建立暂时联系,在大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种“痕迹”的保持就是记忆。临摹就是要将古人法帖中的“信息刺激”——即所蕴含的基本技巧、表现方法等,通过重复模仿训练,在大脑中建立联系和留下痕迹,不断积累后变为自己的能力。记忆是整个书写过程不可或缺的,临摹的成效与记忆的深浅是成正比例的。

传统意义上的临摹一般包括摹、临、背三个阶段。摹的方式很多,有仿影、描红、双钩、单钩等等;临主要指对临,传统的书法教学常常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将方格切分,让学生容易掌握笔画、偏旁的位置,最终达到去格临写的水平。当然,对临并不一定要用笔写在纸上,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读帖来完成,正如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古碑无不可学,汉代摩崖,手不能摹者摹以心,心识其形,手亦从之。”背指背临,或者称为“默临”,就是书写者不对照字帖,凭记忆将字形、笔画和神态写出来,即使手中无笔,也能将所习之字的笔画、结构、运笔一一在脑海中放映。摹、临、背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识记、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摹写主要是训练对笔画的识记,而对临则主要是训练对间架结构、大小、高低等位置要素的识记。这种识记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得以保持。背临实际上就是对前期摹写和对临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回忆和再认。类似背临的这种“尝试回忆”是强化加深记忆更有效的办法。所以,临摹的三个阶段是不断稳定和深化的记忆过程,它们对记忆力的训练各有侧重,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偏废。

通过摹、临、背的记忆训练,使学

习者对范字形象和运笔动作形成较为稳固的心理表象。心理表象不再是事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经过复合、融合,达到比知觉、比个别表象更丰富、更深刻的水平。学习者一旦能建立起记忆表象与运笔写字的联系,用头脑中的记忆表象指导手的动作,再省察动作过程与原有表象的差别,不断完善动作和表象,那么线形的临写就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书法艺术语言本质的思考和把握。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笔阵图〉后》中,曾经详细描述创作前的心理活动过程:“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也就是说,自由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记忆的延伸和再加工。时下有些书法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采取直接写成作品给学生临摹的方法去应付各种比赛和展览,在比赛中屡屡获得成绩,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种方法打破了记忆形成和深化的链条,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离开了老师的书稿就很难进行独立创作。

结语

书法是一门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历代书论中也有不少关于书法教育的论述,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个人经验的总结,而且十分零散,几千年来,中国的书法教育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继承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层面。这些总结中有不乏精彩的、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性的论述,但也有不尽合理的部分,这些都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认识去甄别和总结。心理学作为研究教育的有力武器,也应该被应用到书法教学中去,建立系统的书法教育中的心理机制理论,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张桂光.书法教程. 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

[3]于魁荣. 儿童书法生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1991

(6) [5]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6]胡三元.从模仿到创造——浅谈书法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浅探书法学习中技能习得的心理机制 精品源自地理科

语文学刊.2001

(4).

[7]张积家.普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莫雷主编,何先友,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新学年的决心
秋天来了
地霞无情,人间有爱
中秋月圆
课余生活
麻姑仙女回家记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我们身边的老师
秋之美
观花灯
我心中的梦想
我的课余生活
“动静分明”的我
雷雨
2011年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
怎样写转正申请书
2011年2月入党转正申请书
中共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
2011年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
2011高中学生预备党员转正申请
预备党员转正的考察材料汇报
2011年大学生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书
幼教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书
2011年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
2011年中共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书
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
大学生党员转正申请
2011年预备党员转正申请范例
2011预备党员入党转正申请书
现代政治文明视角下的法治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在VRP中的应用
浅谈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体会
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政治控制分析
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
学术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
上海地铁地下连续墙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城轨交通工程系统总联调及运营演练的探讨
电力电缆的运行维护
论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
浅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
盾构施工中气泡应用效果评价研究
关于民用建筑的电气安装技术的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公私合作投资模式风险分析
合法性问题及其中国语境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丑小鸭》教学构想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3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10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6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5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8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2
《乌鸦喝水》教材特点及教学建议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12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7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1
《乌鸦喝水》说课设计1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4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