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7-24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存和另存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存和另存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存和另存
美国的历史可谓短暂,相比欧洲和中国,其民间工艺传统也算不上深厚,但也许恰恰是少了传统的背负,让美国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上不遗余力。保存是一切的前提,经由政府和其他组织、个人保护下来的,各具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犹如一间间生动的“博物馆”,记录着这个国家五光十色的历史。
如果需要举例说明美国人在“遗产保护”方面的执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瓦茨铁塔(Watts Towers)。形容瓦茨铁塔最形象的词汇,恐怕就是“一堆废物”了——这并不是我们的偏见,事实就是如此:建造铁塔所用的材料,几乎都是各种各样的废品。结构用的钢筋,是瓦茨铁塔的主人萨巴托·西蒙·罗迪亚从各个建筑工地捡来的废料,钢架外包裹的水泥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玻璃或陶瓷碎片——这些碎片来自附近的陶器厂丢弃的残品,和罗迪亚收集的各种饮料玻璃瓶。罗迪亚称他建造的高高矮矮17座铁塔为“Nuestro Pueblo”(西班牙语,意思是“我们的城镇”),但在世人眼中,这里无异于一个垃圾堆。
甚至罗迪亚自己也没将瓦茨铁塔当作一回事。1957年,他把铁塔连同土地过户给一位邻居,直到逝世也没回来过。可就是这堆废品,如今竟成了西蒙·罗迪亚瓦茨铁塔州立历史公园(由洛杉矶市文化局和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的“瓦茨铁塔艺术中心”管理),更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它居然是美国国家史迹名录里9个民俗艺术遗址之一,并且在1990年被列为国家历史名胜。对此,我们除了感慨美国人对历史遗迹保存拥有难以想象的偏执外,还能说些什么呢?对待废物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工艺资料?
众所周知,美国能在20世纪成为最发达的国家,原因之一就是对科学发明倍加重视。17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首部专利法——《促进实用技艺进步法案》。法案规定国务卿、国防部长和司法部长中的任何两位,有权授予发明不超过14年保护期的专利权。法案还规定,被授予者要在授权时向国务卿递交描述该发明的说明书,需要的话要提交模型。 而美国的博物馆对本土工艺大师的挖掘、介绍和研究,也让我们艳羡不已。作为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体系史密森尼博物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下属机构,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推出了以19世纪家具制作大师Thomas Day为主题的展览:Thomas Day工艺与色彩大师(Thomas Day: Master Craftsman and Free Man of Color)。
Thomas Day生于1801年,于1861年逝世,曾是美国内战前最着名的家具制作工匠。他在北卡罗莱纳经营自己的商店并亲手制作橱柜,无论是家具还是木制品都代表了19世纪工艺和审美的最高水平。北卡罗莱纳博物馆的馆长Patricia Phillips Marshall更称Thomas Day是北卡罗莱纳家具业的创始人。 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为这次展览,搜罗了众多有关Thomas Day的资料,其中有制作于1830年至1860年之间的39件家具作品,甚至Thomas Day使用过的《圣经》,以及他参与设计的房屋内部拍摄图(据记载,共有8个现存住宅由Thomas Day亲自设计,分布在北卡罗莱纳和弗吉尼亚)。对比国内整天将遗产保护挂在嘴边,但出现利益分歧时一拆了事的行为,大洋彼岸的做法反倒更有“文明古国”的气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爱小马
- 拔河
- 真想再玩一把
- 创建文明城市
- 省钱大比拼
- 学绣花
- 打字记
- 捉河虾
- 发生在“语文月”的故事
- 拥有成功
- 包千张包
- 做书架
- 当小老师
- 快乐十分钟——打雪仗
- 鱼缸里的石头
-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主体性策略下的教师课堂教学
- 充分发挥高校工会组织在以德治校整体育人中的作用
- 浅析中职学校如何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 浅谈“以德治教”: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
- 图书的网络化生存
- 简述“创新”内涵的三层拓展与社会意蕴
- 浅谈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继续教育创新
- 加强道德建设 坚持以德治校
- 关于以德治校的思考与实践
- 以德治校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的思考
- 谈以德治校以德示教以德育人
- 关于关注社会民生 注重应用创新
- 以德治校及师德建设
- 论信息社会与创新教育
- 让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和谐
-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学
- 《再见了,亲人》教学中主题的体现
- 由苦及乐──我教《再见了,亲人》
- 《再见了,亲人》词句教学
- 《再见了,亲人》第二自然段的层次分析
- 谈《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
- 阅读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再见了,亲人》教学漫谈
- 新“东施效颦”──《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 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 《再见了,亲人》导入语设计
- 《再见了,亲人》的抒情方式
- 反差中的震撼──《再见了,亲人》的理解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