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16
论当代艺术中数字影像的兴起与艺术语言特征
论当代艺术中数字影像的兴起与艺术语言特征 论当代艺术中数字影像的兴起与艺术语言特征
一、数字摄影技术的现状分析
首先,感光元件和储存介质降低了影像的制作成本。数字摄影技术不依赖传统胶片记录和保存影像。它将光影影像直接转化为电子信息,并且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数码储存介质当中。这种数据可以很容易地在电脑系统中进行复制、传输、修改。数码相机的核心是成像芯片,也就是感光元件CCD或CMOS等。数字摄影技术与传统摄影的区别也就在于传统摄影是把图像的信号用胶片来记录,而数字摄影技术是把图像信号通过感光元件记录成数据文件。从存储卡中下载的图片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处理,而存储卡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这就大大节约了成本。
其次,数字摄影还有即拍即得的优势。数码相机都有一个可视的显示屏,可以在摄取图像的过程中随时观察拍摄的效果和成像质量。对不满意的画面可以重新拍摄,避免返工。而且对各项数据都可以进行调节。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现在数码单反相机也可以实现不通过光学取景器而是通过机身背后的显示屏进行取景拍摄。数字网络时代创作出许多新的艺术形态,我们的生活也因此而改变,无论是从生活方式还是传播的理念。网络在某些方面使空间的距离变为零,这样就降低了信息的传播成本,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
二、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语言特征
与传统影像相比,数码影像具有以下四种特点:一是即时一性,数码影像即时成像也可随时删除,不象传统影像成像时需要在暗房中等待影像显影,如不洗出就不知成像的好坏。二是无成本,数码影像抛弃了传统图像的高成本影像生产方式,它的无成本性使图像迅速增殖和贬值。三是可修改,数码影像可以随意修改,通过电脑软件可以使影像艺术锦上添花。四是可传播,传播是数码影像的内在功能,轻松发送迅速传播。
(一)数字影像,真实的谎言
数字影像,它可以进行任意的编辑与修改,它自身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在以客观物像为依据的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着真实性的缺失。而设计者们恰好可以利用数字影像的这种特性来进行艺术创作,以一种或几种客观存在的物像为基础,制作出更多更有视觉冲击力的新形象。对于照片的意义,约翰·伯格是这样阐述的:在生活中,意义并不是即刻便知的。意义要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中被发现,而且没有事物的发展,意义就无法存在。没有故事,没有揭示,便没有意义。被拍下的瞬间唯有当观众可以从读出超越它自身的持续时,才能获得意义。如果我们发现一张照片有意义,那是因为我们赋予了它过去和未来。
(二)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的多样性
在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中,造型与展示能力得以大大拓展和丰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满足了后现代艺术中追求视觉快感的文化企图和社会语境。作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基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有其特定的空间、艺术追求和风格,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直接用自己的方式对传统艺术进行解构、演绎、拓展,以实现对艺术现代化的追求,它不仅成为当下艺术的一种模式而且为艺术的现代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成为多种图式混杂的艺术存在形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特别是其功能特效,是新的领域的推广和延伸。
(三)数字影像强大的后期化
摄影方式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表现手法的局限。通过数码技术将相机拍摄的大量素材输入电脑,并利用图形处理软件中拼贴、合成、借用等技巧,将原来的图像加工成“新影像”。在数字化时代,照片再也不需要经过化学银盐粒子显影后再定影并放大,取而代之的是数码模块内无止尽的修改与覆盖。
三、小结
机械复制技术出现之前,观众对传统的艺术作品是欣赏的态度,而对具有创新的艺术作品则是完全的批判态度。机械复制技术出现之后,观众对于机械复制作品的态度则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了,这是进步的行为,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新技术、新器材的普及化。在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实现科学技术与设计更好的融合,探求新的设计思维与创作方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画“脸”
- 欢乐课堂
- 我的烦恼
- 劳动万岁
- 我是男孩,却染了红指甲
- 噢,原来如此
- 练字启示
- 大家都笑了
- 百年榕树倒了
- 宽容和奉献
- 祭扫烈士墓
- 竞选
- 班级趣事
- 钓鱼
- 一次厨师经历
- 论我国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发展
- 关于阅读模式给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 关于助学贷款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
- 浅析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山寨文化”
- 浅谈学校基建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
- 浅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实施与探索
- 谈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 关于宋元时期广告的文化特征
- 关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现实价值论析
-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
- 简述推拿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 浅谈职业资格认证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重要性
- 解读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人教新目标“Go for it!”
- 浅谈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内涵与实施措施
- 关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龙”文化
- 《草原》教学实录及评析
- 《丝绸之路》好词好句好段
- 《丝绸之路》读后感──“让书香美丽心灵”读书笔记
- 《丝绸之路》互动探究
- 《丝绸之路》课文解读
- 《丝绸之路》多音字组词
- 学美文,做“美人”──教学《草原》一得
- 《丝绸之路》疑点解析
- 《丝绸之路》课文题解
- 《丝绸之路》近义词联系对比
- 《丝绸之路》词语释义与应用
- 《丝绸之路》学习目标
- 《丝绸之路》反义词对比记忆
- 《丝绸之路》相关链接
- 张骞与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