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沦陷时期左翼作家的办报活动考证
翻新时间:2022-12-11
东北沦陷时期左翼作家的办报活动考证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事变伊始,日伪当局就对报刊采取了垄断式的“官制统治”,实行严格审查制度,一方面由“国通社”,为各种报纸提供新闻稿件,以此垄断东北新闻通讯机构,达到严密监控、限制言论、掩盖事实真相的目的;另一方面美化“大东亚共荣”,欺骗、麻木国人。这种统制对新闻报道和政论文章,容易检查,而对报纸副刊发表的具有形象思维、其主题和思想倾向隐晦曲折的文艺作品疏于防范。各报社的爱国进步人士,便经常巧妙利用多家报纸副刊发表有进步倾向的作品,以此作为抗日救亡的武器。
《哈尔滨公报》是哈尔滨国人民办大型报纸。“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哈尔滨公报》积极报道中国人民抗敌斗争,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发表了萧军的《故巢的云》、《读书漫记》,1930-1933年发表萧红以悄吟为署名的《看风筝》。关沫南用泊丐、东产等笔名从1934年开始在《公田》上发表文章,如《呼兰旅游漫记》等散文。此外,金剑啸、白朗、方未艾、裴馨园、陈堤等也在《公田》上发表过文学作品。
从1937年后,左翼作家的斗争阵地逐渐不再依附报纸副刊,而是转向到回旋余地更大、读者更多的文艺期刊。但爱国抗日主题是沦陷时期文学的主流,依附于报刊副刊是东北沦陷时期抗日文学的特点。他们介绍国外作品,结合我国东北,用真实笔触,揭露黑暗、隐喻光明,不仅推动了沦陷时期东北新文学发展,也唤醒了无数东北热血青年、爱国民众,拿起刀枪,投入到反侵略、反压迫的抗日浪潮中。正如鲁迅为萧红的名篇《生死场》所写的序言中那样:“侵略者可能征服这块土地,但永远不能征服人们的灵魂”。他们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在东北报业史上乃至在中国的抗日史上镌刻下气壮山河、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赏金鱼
- 我再也不怕狗了
- 花的天堂、鸟的世界
- 蚕与桑树
- 军事夏令营
- 爸爸,我想对你说
- 母爱无暇
- 祖国颂
- 日偏食奇观
- 北京申奥成功了
- 第一次做饭
- 第一次拔牙
- 学打羽毛球
- 周末
- 乐在今宵
-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路径和挑战的思考
- 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和谐
- 变迁中的中国乡村治理
- 民族区域治理模式的法理解读
- 科学利用网络舆情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 客观看待法治政府与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
- 乡村公共财的作用与生成逻辑
- 村落教育价值与乡村治理秩序重构
- 构建高校领导班子清正清廉动力机制
- 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转变
- 拨动心弦的那一幕
- 熊孩子“拆”出3D打印机
- 乡村社会病治理中的乡权活动
- 切实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依法保障农民权益
- 实在的老板等六则
-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理解
-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1
- 《冬阳·童年·骆驼队》A、B案
- 《牧童》教学设计
- 作文:《改写〈牧童〉》
-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 《冬阳·童年·骆驼队》探究感悟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1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 《口语交际 习作一》精品教案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作文:《改写〈舟过安仁〉》
-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2
- 作文:《〈清平乐·村居〉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