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美国文化外交的宣传性

试论美国文化外交的宣传性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8

试论美国文化外交的宣传性

摘要:从美国文化外交的起源看,美国的早期文化外交活动主要通过传教士为主的民间团体进行的。具有浓厚的宗教宣传色彩。从文化外交的内容看,美国文化外交包括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信息活动和国际广播等各种传播交流形式。从文化外交的机构设置看,美国从事文化外交的机构是宣传机构,美国政府或学者虽然极力撇清文化外交与宣传的关系,但改变不了美国文化外交活动的宣传实质。美国的相关立法暴露了美国文化外交对外宣传的本质。美国的文化外交的宣传性是由美国对自身的文化认知决定的,有着内在的必然性。美国的文化外交不是平等的文化交往,而是单向文化输出,是美国文化扩张的工具。

关键词:美国;文化外交;公共外交;对外宣传

文化外交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通过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外交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西方殖民国家的扩张,文化外交成为西方国家的外交工具,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先后开展了文化外交活动。美国政府比较晚从事文化外交活动,但是随着二战后美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几乎遍及全球。美国政府更加有意识地利用文化手段达到其对外政策的目的。二战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公众在外交事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公共外交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新型外交形式。美国文化外交被纳入公共外交的范畴下,成为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除了政府之间的文化外交活动外,美国政府或民众针对外国公众的文化外交活动都属于公共外交。文化外交侧重强调外交手段或内容的文化性,公共外交侧重强调外交主体和受众的民众性和外交手段的多样性。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美国的文化外交始终具有“输出美国”的宣传性。

一、追根溯源:美国文化外交宣传性的历史根源

从美国文化外交的起源看,美国政府没有直接从事文化外交之前,美国的对外文化活动主要通过传教士和民间团体进行的,那时就具有浓厚的宣传色彩。王晓德教授追溯了美国文化外交的历史起源,并指出:“在美国对外关系史上,美国政府通过向其他国家传播其所谓‘民主、自由、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来实现其外交上的目的可以说是贯穿于其中,但美国人通常很厌恶把具有利他性质的‘民主文化传播’与通常带有国与国之间你争我夺味道的‘外交’联系在一起,所以长期以来他们很少承认政府在从事文化外交活动。”

在美国早期的文化外交活动中,传教士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宣扬基督教和西方价值观来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19世纪末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认为,“从长远的观点看,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未来的世界将在这一切生活的领域取回收益,其发展将比目前的估计更为远大。”在基督教精神的支配下,美国的垄断资本集团纷纷成立基金会,打着“慈善”的旗帜,创办学校和医院,从事对外文化活动。这些基金会从事的文化宣传和渗透活动也是为美国开拓海外市场服务的。

美国官方文化外交活动始于拉丁美洲。1938年,为了应对纳粹德国在拉丁美洲的文化攻势。美国政府成立了文化关系处,启动了“好邻居政策”等文化外交项目。文化关系处首任处长本・车林顿着重强调与纳粹宣传的不同之处。他说:“我们政府下决心向世界表明民主的方法与德国宣传部的方法有根本不同,国务院设立的文化关系处将是我们美国知识自由和教育真诚的真正代表。”实际上,这是美国针对纳粹宣传的一种宣传。美国学者w・麦克尼耳・劳里、格特鲁德・s・胡克在其论著中指出,“从历史上看,美国是最后一个从事由政府主持的文化交流的大国,而且它最初的动机还是防御性的。当国务院文化关系处于1938年设立时。它的活动只限于拉丁美洲,它的目的是要抵制纳粹和法西斯在西半球的文化宣传。”“在过去的十年里,政府所主持的海外文化活动,并不是从艺术上的考虑出发的,也只是部分地维护个人至上思想等一般政治动机出发的。相反,这些活动一直依据这样一种设想,即它们会促使人们了解和接受美国的政策和制度。”以后的事实表明,美国文化外交的宣传性目的是一以贯之的,就是要让外国公众了解和接受美国的政策和制度。

二战爆发后,除了原来文化外交机构外,美国成立了战时情报局,设立了负责公共事务和文化交流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把文化外交活动和战时宣传结合起来,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学者乔治・N・舒斯特指出:“国务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把它的文化计划纳入战时情报局,这标志着下属观点的一次比较彻底的――尽管大概是暂时的――胜利,那就是,文化活动的真正目的必须始终是宣传美国的民主哲学,不管你多么小心地把这个目的掩盖起来。”

无论战争中还是战后,出于宣传目的的美国文化外交所传递的内容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英国学者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指出:“真理和这个世纪都是属于美国的。如果欺骗可以用来推广真理,那么就用欺骗也无妨。”美国助理国务卿爱德华・巴雷特更是宣称:“在争取人的思想的竞赛中,真理是美国特殊的武器。这种武器不是孤立的,因为只有同具体的行动和政策联系在一起,真理的宣传才具有强大的力量。……技巧高明又有实质内容的真理宣传战,如同一只空军,是不可缺少的。”长期以来,美国文化外交既缺乏相互性,也缺乏诚实性,单向输出的宣传性却从未改变。

二、区分意在掩盖:美国的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

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的关系最为密切。美国学者倾向于把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分开。李新华指出,“提及本国文化外交时,美国学者倾向于将其与正在实施的公众外交区别开来:在对象上,文化外交主要针对外国国家政府,有时也针对民间组织或个人;公众外交的重点则是外国民众。在内容上,文化外交侧重于‘加强互相了解’而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教育交流、人员交流、英语语言教学及文学艺术品展览、文艺演出、支持海外美国研究等:而公众外交,除此之外还包括另一类活动――‘信息活动’,即侧重于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单向宣传美国的社会文化与政策(特别是美国外交政策)。在目标上,文化外交侧重于长远目标,通过文化交流使外国民众更好地了解美国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进而形成理解和支持美国政策的国际大环境:而公众外交除此之外还注重国家的近期政策需要,通过宣传来赢得外国民众对美国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因此,美国人在论及其文化外交时,多是指‘教育与文化交流’,而不涵盖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的传播活动。”

针对这种区分,韩召颖指出,美国公共外交活动中的信息活动、文化活动和国际广播实质是一样的。美国新闻署的信息活动和文化活动的划分主要是政府官员为了对各种公众外交活动更好地管理而设计的。有些信息活动虽然主要是宣传美国的政策,但同时也会介绍美国的社会文化,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如美国新闻署出版的杂志中有许多内容是介绍美国的社会文化:有些文化活动也会起到宣传美国政策的作用,如美国新闻署的讲座项目。特别是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讲座,时常会为美国的对外政策直接进行宣传。进行国际广播的美国之音既从事宣传美国政策的信息活动,也从事传播美国社会文化的活动。美国公共外交的信息活动着眼于美国政策的近期利益,重在寻求保证美国政策的顺利实施,政治色彩比较明显。文化交流着眼于美国的长期利益,目的是为了形成支持或理解美国政策的国际环境。“虽然二者为达到各自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外国民众要接受美国的政策,就需要了解美国的社会文化。只有了解了美国的社会文化,外国民众才能真正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

美国极力撇清公共外交与宣传的关系,这是因为“宣传”的名声不好。在西方,“宣传”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贬义词,被认为是使用虚假信息影响公众舆论,欺骗人民,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特别是纳粹德国“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宣传活动更让人们厌烦宣传。美国政府官员试图甄别“宣传”与“公共外交”两者的不同内涵。1979年4月,美国前国际交流署署长约翰-莱因哈特在一次会议发言时说:“试图控制其他国家的公众舆论本身并不是一个新想法……早已被人们称之为‘宣传’……令人遗憾的是,该词由于为狡猾的戈培尔和罗斯等其他人所用,而带上贬义的色彩。”“宣传”一词其涵义无论如何“不适合用来界定大多数美国人所承认的外交。”1985年,美国新闻署副署长马克・布里茨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公共外交是不使用虚假手段对其他国家人民进行公开的教育。公共外交的主要目的是政治性的(尽管它经常使用非政治手段),它所从事的活动没有任何故意虚假的东西。”在事实面前,美国政府官员的这些说辞就成了辩解和标榜。

对此,我国学者早已指出,作为宣传工具的公共外交传播的不仅有真实信息,也有虚假信息。仵胜奇指出:“尽管美国学者和官方文件尽量回避使用宣传这个词,但是公共外交的实质就是对外宣传,这其中既包括真实信息,也包括虚假信息。”在韩方明主编的最新版的公共外交教材中,对公共外交与对外宣传进行了明确的区分。该教材认为:“公共外交是从对外宣传发展过来的。两者都试图对外国公众进行影响,但其理念有明显不同:对外宣传常常较有进攻性、欺骗性、广播性,公共外交则更强调合作性、真实性和窄播性。”对照美国的以公共外交名义展开的文化外交活动,无不体现前者,而非后者。

三、难以掩盖:美国文化外交宣传性的几点体现

利用文化交流达到政治目的是美国外交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冷战期间,文化外交更成为美国针对苏联集团的有效武器。美国学者宁科维克指出,美国的对外文化关系“首先是在国际政治中运用文化影响的一种特殊政策工具。文化手段和政治、经济、军事手段一样,不但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大国间军事作用有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现代核战争无法严密保护本国不受报复的情况下,文化手段尤其成为美国穿越障碍的一种更加重要的强大渗透工具。”无论从交流内容、管理机构、国内立法、还是相关人员的认识角度看,美国文化外交无法掩藏其“输出美国”的宣传性。

首先,从美国进行文化外交的内容看,无不隐藏着它的宣传本性。诚如钟亚平指出的:“在美国人看来,新闻、广播、图书、出版、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美术、教育、体育、卫生与科学技术等等都是向各国进行思想战的可被利用的兵种。”于是,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可口可乐、牛仔、大学等全成了美国进行文化外交的有力工具。美国学者弗雷泽指出:“自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好莱坞就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强大的工具。”以麦当劳、可口可乐为代表的生活元素不仅仅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还是美国通过向其他国家推销产品进而推销美国的价值观念的工具。道夫曼指出:“可口可乐不是简单的事,在它背后顶着整个上层建筑,充满各色的期望与行为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关于现状与未来的社会观,以及对于过去的诠释。”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渴望友谊
父爱如山
对手
同学我想对你说
我的同桌
我们班的小作家
瞧瞧我们班的“明星”
为同学“摄影”
好友记
我的好朋友
去上海的前一天
我和我的同桌
冬冬
我的“大”爸爸
我的朋友杨天羽
试析高职科研工作
浅析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研究
关于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研究
探析应用团队合作模式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浅谈独立院校师生关系的独特性
对于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浅谈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与应用
论走向“生本”的高职
浅谈以创业带动就业 打造大学生就业新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考试改革探析
关于去行政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探析
浅析应用能力培养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浅谈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试论高职教师现状,思考高职教师的发展
试论高校特色专业青年教师管理探析
《美丽的小路》教学3
《两只鸟蛋(A、B案))》教学1
《古诗两首(A、B案)》教学2
《两只鸟蛋(A、B案))》教学2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教学4
《失物招领》教学2
《失物招领》教学1
《两只鸟蛋(A、B案))》教学3
《古诗两首(A、B案)》教学1
《两只鸟蛋(A、B案))》教学4
《松鼠和松果(A、B案》教学4
《美丽的小路》教学1
《美丽的小路》教学4
《松鼠和松果(教案》教学1
《美丽的小路》教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