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公开征求意见乃民主和谐必然要求(1)论文

公开征求意见乃民主和谐必然要求(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7-26

公开征求意见乃民主和谐必然要求(1)论文

7月2日《检察日报》一版有两则消息引人关注。一是7月1日闭会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将物权法草案向全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

二是同一天,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监察部起草的《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通过本报网站,公开征询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意见。 一部法律草案,一份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稿,在同一天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果说巧合的话,只是两则新闻发布的时间相同。

而从事件的性质和意义而言,这种巧合却意义深远——让我们清晰地聆听到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足音。 制定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为什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内涵。

出台一部法律,或一部行政法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司法解释等,不仅涉及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也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虽然国家专门机关和专家学者在起草、制定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充分发扬民主,公开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尤其是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是相当重要的。

正因为如此,我国《立法法》明确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

各机关、组织和公民提出的意见送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

” 从更深层次而言,制定法律和规范性文件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从法律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规范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

”这样的法律如何制定和完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关国家机关在起草法律,拟出台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司法解释时,能够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虚心听取、广泛收集、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才能制定出好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司法解释等,人们也才能去自觉地执行和遵守,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加和谐。

具体地说,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群众和某一法律或规范性文件的利害关系人,能够开诚布公地亮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二是法律、规范性文件的起草机关,不论是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还是采用其他的形式,都能够诚心诚意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听取那些反面的意见,这样才能兼听则明;听取建设性的意见,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如果这两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在法律或规范性文件出台前,把一些分歧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法律或规范性文件实施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们不妨把物权法草案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询各界人士意见看做是一种契机,鼓励公众更加积极地参与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司法解释的制定,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依靠人民群众积极有序的参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正义网·王治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家的一个星期天
未来的学校
我总结的学习方法
降国旗
小记者站就是好
一句坚信的格言
春天的校园
逛超市
我的幸福之家
亲爱的妈妈我想对你说
文明——只差一步
当同学晕倒后……
读《七侠五义》有感
妈妈,请你听听我的心声
公益性建设项目拆迁法律制度研究民法论文(1)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论翻译者的个人风格
翻译标准的双向系统
对公众人物代言药品广告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民法论文(1)
关于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变革的思考
论英语典故与习语的来源与翻译
论地方财权的确立及预算法的完善
论图式理论对新闻英语翻译的影响
科技口译策略选择与操作问题
市场与反市场的两类不同问题民法论文(1)
零翻译漫谈
动物词在汉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
翻译中理解障碍问题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1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0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4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0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6第一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2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13第二课时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