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神圣君权”与帝王神迹

“神圣君权”与帝王神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神圣君权”与帝王神迹

“神圣君权”是君权神圣化的前提

权力的神秘化,尤其是帝王权力的神秘化,是前现代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君权神秘化是君权神圣化的必要条件;君权神圣化则以“君权神授”为根本前提。

在基督教统治下的前现代欧洲,上帝的授权是君王权力神圣性的依据。托马斯・阿奎那说:“没有权柄不是出自神的。”这种君权神授观念,就在世界历史已经翻开新页的近代初期,仍为各国君主死死抱住不放。1610年,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底气十足地对下院议员说:王权乃上帝所授,国王受上帝之命君临凡世,统治万民,故国王神圣不可侵犯,臣民必须礼之若神明。“国王是法律的创立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国王在世上可以行使一种神圣权力,可以任意处死臣民,或提升或贬斥;或生,或杀;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对他们进行审判。除了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人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王的命令。”“议论上帝是渎神,议论君主是叛乱,我不容许人们议论我的政权。”这算得上是“君权神圣观”最典型的表述。

在传统中国社会,与基督教“上帝”相对应的是“天”。“天”作为一种难为人类驾驭的变化莫测的神秘力量,对人类的赐福与惩罚是人类感受最为真切的。正是与这种神秘且恐怖的力量的联系,使得君权的神秘性与神圣性确立起来。“王者天之所予”,“天”之权也就是王之权。董仲舒《春秋繁露》说得明白:“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帝王以天的名义行使“天”之权,成为不言而喻的“天理”。“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权力独享;“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乾纲独断;“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生杀予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权力家族垄断,在“天”与“天理”的名义下成为帝王的神圣之权。

然而,与“神圣君权”相伴生的问题是,帝王独享的“神圣权力”何以落在某个人身上,而非他人身上?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涉及君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尤其是在改朝换代之际,它涉及削平群雄的开国皇帝的君位合法性问题。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皇帝的神圣性,皇室家族的神圣性问题都迎刃而解。于是问题便转换为,谁是“奉天承运”之人?在群雄逐鹿中以武力问鼎大位,固然可以被解释为蒙受“上天眷顾”,但仅靠这一点似乎还不够服人心。因为,仅以武力成功作为唯一标准,则人人都会以武力证明自己受上苍垂青。这实际上是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很显然,夺取大位的帝王必须有遏制他人萌生觊觎之心的独门货才行。在此情势下,“天赋异象”的超自然表征,即帝王独有的“皇权神迹”,作为“承天命”的帝王标志应运而生。对于君权的神圣性与正当性,“皇权神迹”成为不可或缺的根本元素。

作为君权神授的标志,帝王的“天赋异象”最初表现为帝王的出生神迹。黄帝是因其母见雷电绕北斗身感有孕而生;夏朝的创立者禹是因为母亲吞食了神珠薏苡而生;商的先祖是其母吃了玄鸟的卵而生;周的先祖是其母踏巨人足迹而生。诸如此类的君王神迹,恐怕不能单从所谓“母系社会”的“不知其父”来解释。从古代“权力神圣观”而言,更应该理解为,这些传说都是借“君王”之母的肚子,建立君王的超自然身份,其手法与基督教所谓处女玛利亚因神降孕而诞生基督耶稣,属于同样的范畴;没有这个超自然的“神迹”,君权的神圣性就失去了“奉天承运”这个根基。

历史上的“皇帝神迹”

在帝制之前的这些传说中,尤以周祖先的传说具有典型性。《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司马迁《史记》所记周祖传说,属于经历演化后的定型,此前传说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其中的两个原始因素是固有的:一是“天源”(或天缘)。姜原践巨人迹而孕,“巨人”不过是“天”之媒介,而本源在“天”。这是后来“皇帝神迹”传说中开国皇帝之母与神灵交感而孕的原型。二是“神迹”。姜原之子被弃于“隘巷”,来往的牛马避而不践踏之,弃之冰上,“飞鸟以其翼荐之”的“神异”之象,是帝王神迹的恒久元素。在皇权时代,表现皇帝“异象”的这两个原始因素,在形式上随时代推移而日益多样化,但不管如何变化,都是不可或缺的。

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被称作“千古一帝”,本应有相应的“天赋异象”的传说,但秦政崇尚法家,不相信儒家教化的软实力,焚书坑儒,施政暴虐,皇祚短暂,二世而亡。秦政制为后世儒士所非议,故秦始皇的神迹不多。《史记・秦始皇本纪》未记其出生神话,只有一段有关嬴政异相的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但刘邦建立汉朝,情况就大不同了。刘邦以泗水亭长的卑微身份夺得皇位,在当时世卿世禄的社会中,自然谈不上“名正言顺”。为了赋予暴力夺权行为以合法性与正当性,不得不在其身份的神秘性与神圣性上大做文章。其结果是,刘邦这位痞子皇帝的所谓“神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典型性与完整性。

首先是出生神话:“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是人神交合而孕的典型,“蛟龙”取代周弃神话中的“巨人”,成为“天”之媒介。此后,“龙”及其形象逐渐具有垄断性,成为皇帝与皇权的独家标志物。刘邦以牺牲其母贞操的方式,确立了自己的“天源”身份,开启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厚颜无耻的先河。其次是容貌异相:“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从此“帝王异相”成为“帝王神迹”的内容之一,与君权神圣性联系起来;反之,则不免遭受“望之不似人君”的讥讽。再次是奇禀异行:每醉卧,人常见“其上常有龙”;所居之处“常有云气”。更令人称奇的是“赤帝子斩杀白帝子”的传说:刘邦“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通过神人交合而孕,体貌异相,奇禀异行等“天赋异象”,刘邦本人的超自然的“神圣性”身份得以确立。 刘邦版的“皇帝神迹”成为后世模板。《南史・梁本纪》记梁武帝萧衍:“初,皇妣张氏尝梦抱日,已而有娠,遂产帝。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日角龙颜,重岳虎顾,舌文八字,项有浮光,身映日无影,两骨夸骈骨,项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帝为儿时,能蹈空而行。及长,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所居室中,常若云气,人或遇者,体辄肃然。”梁武帝之母张氏的所谓“尝梦抱日,已而有娠”,与刘邦之母刘媪的“梦与神遇”、蛟龙覆身云云,可谓如出一辙,其核心都是天人交合而孕;而体貌异相即所谓“日角龙颜,重岳虎顾,舌文八字,项有浮光,身映日无影,两骨夸骈骨,项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以及“蹈空而行”“博学多通”“所居室中,常若云气”等奇禀异行,与刘邦的故事也一般无二。

《隋书・帝纪》记隋文帝杨坚:“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见曰:‘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沈深严重。”所谓出生时“紫气充庭”,“头上角出,遍体鳞起”“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云云,无一不是“天赋异象”的“帝王神迹”。

《宋史・本纪》记宋太祖赵匡胤:“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又尝与韩令坤博土室中,雀斗户外,因竞起掩雀,而室随坏。”显然都是大同小异的套路。

《明史・太祖本纪》记明太祖朱元璋:“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也许是因为时移世易,“神人交感而孕”难以再惑人耳目,故老套的“梦与神遇”或“尝梦抱日”变成了“梦神授药一丸”,形式虽异,本质则一,都是赋予其母肚子里所怀的胎儿以超自然性;至于所谓“及产,红光满室”,以至被邻居误认为失火,以及所谓“姿貌雄杰,奇骨贯顶”云云,都是“神命之主”的俗套。

萧衍、杨坚、赵匡胤、朱元璋式的“皇帝神迹”其实不过是刘邦式“皇帝神迹”的翻版。中国两千余年的皇权时代,“天人感应”观念之下,每位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几乎都有诸如此类的“神迹”,通过这种“神迹”而展示其神圣性,其夺取“天下”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不过,在塑造这种“神圣性”的套路中,核心“神迹”会有所不同,有些只是突出其中一两点。如《太平御览》转《唐书》记唐高祖李渊:“高祖生长安,紫气冲庭,神光照室,体有三乳,左腋下有紫志如龙。”《旧唐书・本纪》记唐太宗李世民:“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一是出生神话与超自然现象相联系,二是体貌特征异乎寻常。

这种旧套路一直延续到清代,如《清史稿・世祖本纪》记清世祖福临:“母孝庄文皇后方娠,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诞之前夕,梦神人抱子纳后怀曰:此统一天下之主也。……翌日上生,红光烛宫中,香气经日不散。上生有异禀,顶发耸起,龙章凤姿,神智天授。”塞外马背上的蛮族首领入主中原后,也迅速学会了“汉家天子”维护神圣权力的老把戏,最终以中原传统模式来确立其“神迹”。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人类的心理反应机制大同小异,维护神圣权力的把戏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神圣君权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根深蒂固的心态模式,实行起来确实是行之有效。

有意思的是,在帝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这套老把戏还远未消失。袁世凯夺取民国大总统权位后,处心积虑当皇帝。为制造舆论,袁世凯以“真龙”自居,到处搜求“龙瑞”“龙迹”。1915年10月,湖北宜昌神龛洞中发现恐龙化石,被当成“龙瑞”电奏北京。袁闻之大喜,册封恐龙化石为“瑞龙大王”,改宜昌县为“龙瑞县”,并令从省库中拨款万元修祠堂供奉。九龙白玉杯是袁从清废帝溥仪那里弄来的心爱之物。袁午休时,书童不小心将杯子打碎,惊恐中想到了一个避免遭受责罚的妙计,于是谎称看见一条白龙飞入袁卧室内,因受惊吓而致使杯子脱手坠地。袁世凯听后喜不自抑。还有,袁称帝前,洗澡时将大鱼鳞夹带进浴室,偷偷丢在浴池内,以便侍者清理浴池时发现鳞片,散布他是顺应天命的“真龙天子”的神话。

传统“皇权神圣观”之下的“皇帝神迹”是一种政治伦理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经过官方的强力灌输,形成社会氛围,演化为民众心态,就自然固化为一种统摄民众心灵的永久性力量。这种统摄力弥漫开来,较之有形的经济与政治措施,渗透力更强,可谓无远弗届,无孔不入,使民众“无所逃避于天地之间”,不得不受其影响,最终演化为传统政治思维的逻辑起点,“理故宜然”的“天理”,其作用就如同古希腊逻辑学中作为前提而存在的“不言自明”(self-evident)的“公理”。这种心态是维护皇权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不过,不同于有些国家(如日本)王权“万世一系”观念,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与“皇帝神迹”并存的是“天道无常,惟有德者居之”“天命无常,惟眷有德”的观念。这种观念一方面使任何人(哪怕是刘邦式的无赖之徒)夺得大位后都可以为自己贴上“有德”的标签,另一方面也使觊觎皇权、夺取皇位成为证明自己“有道”“有德”的手段。于是,在执掌大位的统治者极力宣扬自己的“皇帝神迹”之时,反抗者也往往“创造神迹”以证明自己“奉天承运”“受命于天”。陈胜、吴广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同时,也不忘制造“神迹”――鱼腹置书“陈胜王”,令人狐鸣夜呼“大楚兴、陈胜王”――以鼓动人心。皇权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中所呈现的历史事实是,越是崛起于草莽之间的下层造反者,如刘邦、朱元璋,越是用心于制造“神迹”,以便用来证明自己的神圣性,以及夺取权力的“天命所归”,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必然性”,故他们的“皇帝神迹”往往编造得格外圆满、生动。

“君权神授”是政权合法性的前提

在前现代世界各国各民族,政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毫无例外地基于两点:一是“君权神授”观念,二是血统世袭原则。虽然历代统治者都自诩自己的统治是“顺天应人”,但权力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并非基于民意,而是“奉天承运”――没有这一点,世袭制度就没有法理基础;而一旦政权稳定,世袭原则本身就成为权力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表现。西汉末年农民起义者,硬是强行“拥戴”刘氏后裔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为帝,以便发号施令。个中原因是,开国皇帝的“神圣性”通过血缘关系带来家族神圣性,以家族神圣性为前提的血统世袭原则,意味着权力的合法性、正当性。

世界各族在完成现代性改造以前,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权力神圣观”。即使在当今世界科学昌明的潮流中,仍有当权者为自己制造“奇迹”。据报道,2007年初,冈比亚共和国总统叶海亚・贾梅曾宣称自己拥有“神秘的力量”,可以治疗哮喘和艾滋病。冈比亚国家电视台甚至播放了相关新闻。而连续三代垄断大位的某国竟然将所谓“白头山血统”当作权力世袭的法理依据。

“皇帝神迹”是中国史册中司空见惯、俯拾即是的重要内容;对“皇帝神迹”的信仰,是中国前现代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是民族政治伦理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近代以来,虽然已有《国际歌》所强调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的“显意识”,但“皇帝神迹”塑造的政治心态,尤其是集体心理状态,至今仍不时地以“领袖神话”的形式有所表现。如当今中国社会仍在流行的神秘数字“八三四一”及体貌异相“中年得志(痣)”之类,仍可从中清晰地看出“天赋异象”神话之“帝王神迹”的余韵。

令人遗憾的是,从“皇帝神迹”角度进行的民族心态史的研究还没有展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国民性研究与批判,虽与民族心态研究有一定关联,但毕竟不是遵循同样的路径。我们不要轻易将这些“皇帝神迹”简单地以“迷信”视之而置之不理,而应从心态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它让人们明白,历史上乃至时下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政治神话”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它符合两千余年来“皇帝神迹”塑造的民族心态,符合这种根深蒂固的心态环境所滋育的文化接受习惯。只有完成对民族心态的剖析之后,思想启蒙方能更为有的放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Spring Festival(春节)
Play Football
My school(我的学校)
Haste Makes Waste
My Experience in Examination
Study 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Blowing Balloons(吹气球)
A Letter to Tom
My parents
写给母亲的感谢信
Studying Abroad
写给母亲的感谢信
Lucky Numbers(幸运数字)
写给母亲的感谢信
Spring Festival(春节)
景区公厕人性化设计探讨
居住小区户外环境的优化设计初探
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1)论文
园林建筑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探析检察机关与创造公正高效法治环境的关系(1)论文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XX电信公司的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有关中外司法独立原则比较(1)论文
某公司客户挽留人员沟通技巧探究
网络营销中域名的商业价值及保护策略(1)
我们时代的律师业为何艰难
探析WT0环境下中国司法审查制度(1)论文
大地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再认识
浅析登记错误与第三人的保护(1)论文
探析独立保证制度(1)论文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目标
《千年梦圆在今朝》写作指导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讲义1
《跨越百年的美丽》随堂练习 巩固篇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重点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难点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案讲义1
《跨越百年的美丽》重点字词梳理
《千年梦圆在今朝》范文习作
《千年梦圆在今朝》训练素材
《跨越百年的美丽》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跨越百年的美丽》老师语录
《跨越百年的美丽》随堂练习 提高篇
《千年梦圆在今朝》随堂练习--提高篇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讲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