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辛弃疾:勇闯金营生擒叛徒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勇闯金营生擒叛徒的爱国词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9-26

辛弃疾:勇闯金营生擒叛徒的爱国词人

说到辛弃疾,可能大家第一个想起来的概念是词人,或者更细致一点,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历史上和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开拓了宋词的格局,把词从小儿女变成了大丈夫。他还有个称号,叫“辞中之龙”,这是个不得了的名号。但是,辛弃疾并不只想当个词人。他的门人给他的词集作序的时候就说道:“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什么意思呢?辛弃疾这一辈子,最坚持的是志气节操,最期待的是建功立业,诗词歌赋,他并不真正在意!

那辛弃疾在意什么?是气节,是功业,这两个词可以再合并一下,合成一个词,叫恢复。恢复什么?恢复中原。具体说来,就是希望能够为蜗居江南的南宋打仗,打败金朝,恢复北宋的中原失地。辛弃疾的一辈子,就放在为国打仗这一件事上了,无论是顺是逆,是当官还是隐退,他心里想的,永远是这件事。他的欢喜忧伤,爱恨情仇,也都紧紧围绕着这件事。这件事,其实就构成了辛弃疾的一生。

这样的一生怎样评价呢?我给辛弃疾总结了三个最。第一最,一辈子最得意的事:归国有勇。第二最,一辈子最失意的事:报国无门。第三最,一辈子最成功的事:爱国有词。

一、归国有勇

别看辛弃疾一生热爱南宋,天天盼望南宋能够打赢金朝,但其实,他本来并不是南宋人,他是在青年时代投奔到南宋的,而回归南宋,也成为辛弃疾一辈子最得意的事。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得从辛弃疾的身世说起了。辛弃疾生于绍兴十年,也就是1140年。绍兴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的年号,所以我们通常说,辛弃疾是南宋人。但是,要知道,这个时候,在今天中国的土地上,有三个政权并存,第一个是南宋,基本疆域在今天的秦岭淮河以南;第二个是金,基本疆域在今天的秦岭淮河以北;第三个是西夏,基本疆域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三个政权各有各的纪年方法,具体说来,1140年在南宋叫绍兴十年,在金朝叫天眷三年,在西夏叫大庆二年。那么,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如果登记户口,他要怎么写自己的出生年份呢?他应该写天眷三年。因为他生在山东的历城,就是今天济南的历城区,而整个山东在当时都属于金朝的领土。换句话说,辛弃疾出生的时候,是金朝人。那他怎么又成了南宋著名词人呢?因为辛弃疾年轻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他脱离金朝,回到南宋了。

两千人的队伍人太少,办不成什么大事,所以,辛弃疾又寻找到了更大的组织。谁呢?也是在山东地区涌现出来的一个豪杰人物,名叫耿京,此人在现在梁山泊一代聚义,已经有20万左右的兵马。辛弃疾带着人马投奔耿京,耿京也非常欢喜。他知道辛弃疾是个文人,就让他当了掌书记,给自己起草公文,出谋划策。算是个文职人员。辛弃疾就这样跟耿京干了一阵子上马击贼、下马草檄的日子。可是,就在耿京的势力继续发展的时候,形势变了。怎么回事呢?金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政变,完颜亮的堂弟完颜雍在中都(北京)称帝,而完颜亮则在阵前被杀了。两个皇帝一交替,金朝的政策也就变了。新上任的完颜雍不再打仗,和南宋讲和。而且,对起义的中原老百姓也许下诺言,“在山者为贼盗,下山者为良民”,只要你放下武器,我也不予追究了,还可以回来做老百姓。完颜雍这个政策一出来,耿京的队伍里好多人相当动心,都想回去种庄稼去了。可是,耿京本人不想这么轻易投降。怎么办呢?这时候,辛弃疾给耿京出了个主意,说:既然不愿回家,不如投奔南宋吧,本来当初起义也有保卫南宋的意思呀。耿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马上任命辛弃疾等11人为使者,到建康(南京)去见宋高宗了。这叫带兵归顺,对宋高宗来说是很有面子的事。他非常高兴,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其他大小头目也都封官许愿,其中,作为使者的辛弃疾也得了一个右承务郎的官职,这是个从九品的文官,基本上是最低级的官员了。

就在辛弃疾他们带着朝廷委任状和仪仗赶回山东的路上,他们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大帅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了!而且,张安国杀了耿京之后,马上投降金朝,还当了济州的知州。这对辛弃疾他们来说可真是晴天霹雳。手里拿的委任状没人可给了,所谓的带兵归顺也成了一个笑话。怎么办呢?按照一般的思路,辛弃疾一个文职人员,能有什么办法?回南宋呗,请求宋高宗原谅,然后灰溜溜地当那个九品芝麻官去。可是,这得多尴尬呀!辛弃疾是个英雄,他可不想这么丢人。他说:就这么回去,对不起耿大帅,也对不起朝廷!那怎么办呢?他招募了50个跟他一样勇敢的战士,马不停蹄赶到叛徒张安国当官的济州去了。张安国当时在哪儿呀?他正在金兵的大营里,跟几个将领喝酒呢,喝得酒酣耳热,满面红光。这时候忽然有人通报说,外面有个大汉找你,说是和你很熟。张安国什么反应呢?他一方面是喝高了,脑子不怎么清楚,另一方面也是仗着身在金兵大营之中,有5万士兵保护着呢,所以胆子很大,想也没想就走出了营门。他这一出来不要紧,一双大手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就把他抓到马背上去了,随后一打马屁股,一队人马向南飞奔而去。等里面的金朝将领反应过来,这些人都已经走远了,追不上了。活捉了张安国之后呢?辛弃疾知道,从济州到宋金交界的淮水还有好大一段距离,中间金兵无数,要想顺利到达南宋,只能是打时间差。所以,他们束马衔枚,昼夜兼程,一路狂奔渡过淮河,把张安国一直带到了宋高宗的朝堂之上。这件事太传奇了。50人勇闯金兵5万人的大营,生擒叛徒,献俘朝堂,这比张翼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也不差呀。而且,办这样大事的人,居然只是一个年仅20出头的白面书生。这太有轰动效应了。南宋朝野交口称赞,按照洪迈《稼轩记》的说法就是:“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就此脱胎换骨,从一介书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军人。 这件事为辛弃疾的归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成了辛弃疾一辈子最得意的事。得意到什么程度?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只要辛弃疾一回忆年轻时代,想的保证就是这件事。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b突骑渡江初。”讲的不就是这段英雄往事吗?再比如,辛弃疾最有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个让辛弃疾在43年之后还念念不忘的,不也是活捉张安国,赶回扬州的战斗旅程吗!可以说,这段战斗经历,就是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的基础。可能有人会问,这件事确实光彩夺目,但也不应该是最得意吧?毕竟辛弃疾当年才只有20出头呀!难道他此后就再也没有比这更成功的业绩啦?确实没有。因为随后,辛弃疾就开始失意了。为什么失意呢?一言以蔽之,报国无门。

二、报国无门

怎么叫报国无门呢?两个表现。第

一、话没人听。第

二、官做不成。先看话没人听。在历史上,辛弃疾有两篇军事著作大大有名,一篇叫做《美芹十论》,是献给当时的皇帝宋孝宗的。另外一篇叫《九议》,是献给当时的宰相虞允文的。辛弃疾为什么写这样两篇军事建议呀?因为宋孝宗接班,他看到恢复中原的希望了。我们刚刚说过,辛弃疾归国的时候,南宋的皇帝还是宋高宗,宋高宗早年被金兵打怕了,除非万不得已,绝不愿意跟金朝作战,著名的主战派将领岳飞不就死在他的手下吗。这样的皇帝,当然不可能对辛弃疾委以重任,所以,辛弃疾虽然名声赫赫,但是,在宋高宗的手下也只能屈居江阴签判,就是江阴地区的办公厅主任,跟军事无缘。可是,就在辛弃疾归国之后不久,宋高宗退位了,把江山交给了宋孝宗。宋孝宗跟辛弃疾一样年纪,锐气十足,而且一向主张“报仇雪耻”,刚上台就给岳飞平反,对主战派委以重任。这样的皇帝当然让辛弃疾热血沸腾。皇帝不是要报仇雪耻吗?辛弃疾马上拿出了一篇军事论文,分审势、查情等十个部分,分析敌我形势,提出抗金的具体规划。那为什么叫美芹十论呀?这里用了《列子》里的一个典故,说有一个穷人觉得芹菜很好吃,就推荐给一个富人,结果富人吃了反而拉肚子。什么意思呢?谦虚。我是一个卑微的人,我觉得好的建议可能对您来说如同垃圾一般。但是,谦虚归谦虚,辛弃疾心里可是非常在意他这篇建议的。为什么呀?因为他在北边生活过,真真切切了解金朝的社会情况;而且,他当年还趁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考查过金朝的山山水水。更重要的是,他是打过仗的呀,还打得那么漂亮,他坚信自己有军事见地。辛弃疾把这些经验都写到了文章里,期待这两篇雄文能够引起孝宗君臣的重视,让他的才干有用武之地。那么,孝宗重视没重视呢?凭良心讲,孝宗开始是重视了,按照《宋史辛弃疾传》记载,他还在延和殿召见辛弃疾,听他纵论南北形势。可是召见之后呢?召见之后,因为辛弃疾“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宋孝宗觉得话不投机,只给了他一个司农寺主簿,管粮食去了,跟辛弃疾的期待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不是太让人郁闷了吗?就是在这样郁闷的心境之下,辛弃疾写出了著名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月十五多热闹啊,各种美女,各种香车,各种欢笑。可是,就有那么一个佳人,却独自躲在灯火阑珊的地方。美不见知,才不见用,这是多么孤独啊!

再看官做不成。辛弃疾23岁回归南宋,直到68岁去世,在南宋生活了45年。这45年,他历任十几个官职,最高做到了四品的龙图阁待制,乍一看来,也算不错。但是,仔细看《辛稼轩年谱》你就会发现,这十几个官职,基本都是辛弃疾42岁以前和64岁以后当的,而从42岁到64岁这之间的20多年,辛弃疾居然一直在江西的上饶和铅山闲居!要知道,从40岁到60岁,这可是人的智慧最成熟,也是精力最旺盛的年岁呀,在这个年岁赋闲,肯定不是死里逃生回归南宋,一心渴望建功立业的辛弃疾追求的结果。既然如此,辛弃疾为什么会在家一呆20年呢?因为在辛弃疾42岁这年,有人弹劾他了。弹劾的理由是“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这个罪名可是不小,问题是,辛弃疾为什么会背上这么一个罪名呢?很直接的原因是,他在湖南安抚使的任上,居然组建了一支军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辛弃疾不是一直渴望到战场建功立业嘛,可是,朝廷不让他打仗,只让他当地方官。问题是,当地方官也并不平静。辛弃疾主政地方的几年之间,就先后平定过茶商叛乱和农民暴动,还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次又一次彰显了辛弃疾的军事才能。这个时候,辛弃疾的心不免又活动起来了。就算是地方,要想维护治安,也需要一支过得硬的武装啊。可是,当时南宋主管地方治安的军队,已经烂到根子上,不能用了。怎么办呢?辛弃疾不是老兵出身嘛,思维方式非常直接,既然如此,就再建一支军队好了!就这样,辛弃疾向朝廷打了报告,要在湖南建立一支飞虎军!朝廷什么态度呢?宋孝宗很是支持,但是支持归支持,钱是拿不出来的,要辛弃疾自己筹措。怎么筹措呀?辛弃疾可是费了心了。比如,修道路需要石料,可是没钱买,怎么办呢?辛弃疾出台一个政策,一般罪犯,可以拿石料顶罪。这个政策一出台,长沙北边一个叫麻潭的采石场马上挤满了采石头的犯人,一下子,石料问题解决了。再比如,建营盘需要瓦片,可是当时正值秋雨连绵的季节,瓦片烧不出来,怎么办呀?辛弃疾马上给长沙城的老百姓下了一道命令:每家提供20片瓦,政府付钱100文,两天内送到工地来。就这样,没花朝廷一分钱,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辛弃疾真的就把这支军队建立起来了,而且还相当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按照《宋史》的记载:“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不仅能够维护地方治安,连江北的金朝也受到相当震慑,他们因此管这支军队叫“虎儿军”。面对这支自己亲手组建的军队,辛弃疾也是非常兴奋,非常激动啊,可是结局怎么样呢?结局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那样,辛弃疾被弹劾了!

平心而论,监察御史弹劾辛弃疾有没有道理呀?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比如我们刚才讲的辛弃疾的两项政策对不对呢?当然不对,第一项是拿法律做交易,第二项则是强买强卖,直接侵害老百姓。可是,辛弃疾太渴望建功立业了,别的什么都顾不上了。而他这样热切刚猛,其实也就触犯当时不温不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场文化了。所以,只能是功成而过亦相随,功不抵过。怎么办呢?回家种地吧,辛弃疾不是号稼轩嘛,就是这么来的。我们现在看辛弃疾的词里,有好多都是描写田园生活的,比如著名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看起来多么真切祥和,可是,辛弃疾真的能安心享受这种生活吗?绝对不可能。种地归种地,一旦有人跟他谈起国家,谈起时代,他还是忍不住热血沸腾。可是沸腾之后呢?还是只能种地。所以,他才会无限感慨地说:“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三、爱国有词

当年归国是为了报国,可是,言不见用,动辄得咎,报国无门的事实摆在眼前。怎么办呢?就在这激愤之中,郁闷之中,辛弃疾的一腔热血化作词章喷薄而出了。辛弃疾现存的词有600多首,在两宋词人中独占鳌头。在这些词中,辛弃疾的理想始终那么饱满,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词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血染沙场,为国立功吗!可是,现实又始终是那么骨感,骨感到什么程度?“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挑灯看剑也罢,吹角连营也罢,只能是在醉里,在梦里,现实是什么呢?是秋宵布被里,可怜白发生!一个英雄,沦落至此,真是心事消磨。可是,辛弃疾伟大就伟大在这里,纵使受尽委屈、吃尽苦头,他的报国心、英雄心始终不死。他说:“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同样有爱国心、英雄志的友人陈亮的,但其实,词里那个夜不能寐,闻鸡起舞的人,正是辛弃疾自己;那个尽管被埋没,被压抑,但还是不肯消沉,雄心如铁的人,也是辛弃疾自己;那个始终期待能够有朝一日“看试手,补天裂”的英雄,还是辛弃疾自己。

郭沫若先生曾经为辛弃疾写过一副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对辛弃疾的一生作了总结。确实,辛弃疾的词和苏轼一样雄壮,如同铁板铜琶,铮铮作响;但是,辛弃疾又自有一种背井离乡的命运,报国无门的哀愁,让他的词更有一种沉郁之气。雄壮与绝望交织,形成一股天风海雨般的冲击力量,洗刷着千古人心。当年梁启超歌颂爱国诗人陆游说:“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能够享受从军之乐的陆游固然是男儿,那么,无论多努力,也没法再享受从军之乐,但一直到死,都还在渴望从军杀敌的辛弃疾不更是男儿吗!

我们今天都在讲中国梦。应该说,辛弃疾也有个中国梦,他的中国梦就是金瓯无缺的团圆梦和为此血染沙场的英雄梦。他的梦没有实现,赍志而没;但是,他的梦激励了无数后人。每当中国再陷入分裂、苦难,再遭受外侮的时候,辛弃疾的声音就会响起,化作金戈铁马,让云飞风起。当年,辛弃疾给朱熹写悼词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个评价,不正是辛弃疾的自我写照吗!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厨师
种蒜
江山大峡谷导游词
美丽的龙岩标志
危险时刻
2006年的第一场雪
QQ聊天
我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游仙岩
投篮球
美丽的方阵
拥抱绿色
我多想去看看
补牙记
辉煌六十年
浅谈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试析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的反思
关于中职英语情境教学初探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德育工作中的爱
浅谈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试析在项目教学中引入隐性分层教学的思想
试论高校体育英语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议职业中学课堂问题行为与教育对策
浅谈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提高中职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中职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试析励志型心理级会的实践探索
影视作品在非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试论高职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浅谈高职财务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
试论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和对策
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后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
我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主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后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设计
抓住契机,让学生自主探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思路、反思及修改方案
立足体验,提升体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心得谈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设计思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杂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