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1

母亲的故事

我刚到北京不久,收到了省委干休所的电报:母病危,速回。

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她得的是肺气肿,后来发展到肺心病。每时每刻喘不上气,最后离不了医院里的氧气管,只好把医院住成了家,一住就数年,好在她是“老红军”,能有一间单人病房。我在成都工作的时候,每个星期天都和妻子带着儿子去医院陪母亲。儿子一直进了北京,才知道原先他对“星期天”的认识是片面的,他一直认为“星期天就是人们上医院看病人的日子”。我调离成都后,在外地工作的妹妹调回了成都,照顾母亲。离开成都时,我感到母亲的不舍,但我的调动,可以让在外地多年教书的妹妹回到省城,母亲也就鼓励我到北京工作。母亲名叫张淑容,出生在辽宁西丰的大富商家庭,“九一八”后,只身从东北流亡到了北平,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革命起点就是“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按组织部门的资历年限计算,人们都习惯称她“老红军大姐”。我离开成都,两年间回去过一次,医院也发过几次病危电报,但都在事后才告诉我。这封电报极短,让我有不祥之感。

收到电报,给妻子打个电话,我立即到东单的民航售票大厅,买了最近的一班飞机票,回到成都已是傍晚。从机场直接打出租到了医院,母亲已深度昏迷了,脉搏微弱。我坐到她跟前,喊她,连喊数声,她的眼皮抖动了几下。妹妹和妹夫说,妈总算等到你回来了。他们让我到医院门口小饭馆吃点东西,大家都一天没吃饭了,就留下长期陪同的阿姨守着母亲,出去吃饭。还是不放心,我们匆匆吃碗面条充饥,就赶回病房。前后不到半小时,母亲在我们离开时停止了呼吸。这令我深感遗憾,在她生命最后一刻,还是没有在她身边陪她。同时我也感到震撼,母亲坚持最后一丝气,只是要等儿子回到她身边,听我喊一声:“妈,我回来了!”然后,就安详地走了。

怀念一座小山丘,这小山叫磨盘山,因为母亲在那里。怀念是心在颤动,总需要一种形式,否则,我们难以释怀!灵魂需要肉体,当失去肉体后,我们说死亡降临了。死亡需要坟茔,因为死亡最好的证明是人们的怀念。送别亲人,这真是人生必修的一课。母亲走后,常常让我从梦中惊醒,醒来以前,她还和我在一起。是她把我送到这个世界上来,又是我把她送出了这个世界。我每次回成都,都尽量挤出半天去这个小山丘,因为心灵需要一个实在的证明,不是证明给别人,而是自己。形式是必要的,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彻底精神第一以致“空无”了,然而在彻底中仍需要借助“语言”这个形式啊!有时,怀念就是这样,静静地坐着,能闻到那青草的气味,感到一片碧绿抚慰着你的心灵……

小时候,我喜欢养小动物,养过鸽、兔、鸡、猫、狗、金鱼、蟋蟀,还有蚕,养蚕是在刚进小学的头两年,说起来已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童年就是简单的快乐加上简单的忧愁。在我养蚕的日子里,我的快乐和忧愁都是蚕。看蚕吃桑叶是非常开心的事,盖上一层桑叶,蚕先伸出一星儿嘴,啃出一个缺口,露出一头,然后沙沙地啃出一大块地盘,当它们全爬到上面来了,桑叶已被啃得只剩下叶脉了。它们一个个昂起头,四处晃动,要吃,这副乞食的模样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院子里只有一棵桑树,不久便被各家养蚕的孩子摘光了,一到断了“粮”,我就眼泪汪汪。母亲冲我吵一句:“哭什么,没出息!”便骑上车,到院里有桑树的老师家里去讨。还不能总去给一家找麻烦,我养一季蚕,母亲要跑半座城。那时,我读的寄宿学校,星期天上学的时候,要用一只大竹篮,把一片片擦得干干净净的桑叶,整整齐齐码放在里面,上面盖一张湿毛巾,这就是我的蚕宝宝一周的食品。等到蚕宝宝长大了,变胖了,身子发亮了,吃得也更多了,一篮子桑叶坚持不到周末就空了,母亲就在星期四给我送桑叶到学校来。一到星期四课外活动时间,我就在校门边转悠,盼望母亲身影。那时我见到母亲真是快活极了,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愿意为我送桑叶到学校,这违反了校方的规定,寄宿学校平时是不能看望学生的。

我之所以记得养蚕的事,大概因为养蚕对于一个城里读寄宿学校的孩子来说,是有太多麻烦和不容易了。养蚕只是让我找来这一些小东西让自己去关心,却给在逆境中的母亲添了更多需要操心的事。蚕吐丝了,结茧了,那些茧一动也不动了,我的养蚕事业也就告一段落了。不知道茧能干什么,装进纸盒,收起来。只是想到这些小黑毛毛虫就这么长大,还能吐丝,还结这么美丽的蚕茧,世界在我心里也就可爱了。记得她停止呼吸之后,我从她躺了四年的病床上,抱起她时,她轻得好像吐尽了丝的蚕,能飘起来……

那时,这条路线就是野外远足的乡村郊野路线。公共汽车只开到将军衙门西面一站的通惠门,再向西就出了城。我们平时和母亲住在城里,寒假和暑假才到光华村,住父亲处。老百姓往来行走,只有两种交通工具:独轮车也叫鸡公车,多运货物,也坐人,人坐在车头,推车的人在后面推,这种车走得慢,但载重大,压得独轮叽叽咕咕叫,得了“鸡公车”的名字;另一种就是人力车,成都人叫黄包车,坐起来比鸡公车舒适,两个车轮也大,拉车人一溜儿小跑,也快,一般人外出难得坐它,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出租车,成都人称之为“包车”,可见不便宜。我们姐俩去父亲学校度假,母亲就要叫一辆黄包车,坐黄包车去光华村,相当于今天的出租跑长途了,是件大事。母亲总是在街头认真挑选,一是慈眉善目的老实人,二是要身板好的年轻人。找到车子后,母亲总是再三叮嘱,然后记下车号和车夫号衣上的号码,才扬起手与我们告别,一直在街边望着我们远去。

那时,从城里到草堂再到光华村,很长的路,路上行人也少。沙土的马路,没有铺柏油,难得有汽车开过。偶尔有一辆车开过,就会扬起漫天尘土。汽车真少,汽车也没有汽油,驾驶舱旁挂着大炉子烧木炭,边跑边喘,一口气上不来就抛锚。这样的车,一路上也见不到几辆,好在有两旁田野茅舍,“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园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也真是童年记忆中的美景!如今,杜甫草堂变成城市中的盆景,高楼如云,车水马龙,站在这里,真的找不回我的童年了,还有那个记黄包车车号的母亲…… 我对于家庭和幼儿园外面的“社会”,最早接触的就是茶馆,是成都的老茶馆。老茶馆是最具成都特色的民俗生活场景,一张木桌,几把竹椅,便可开张迎客。茶馆有大的,比方说,当年的人民公园、武侯祠这些较大的公园,都有大茶馆,茶馆都是雨棚式的开放建筑,有顶没墙,房柱之间有低矮的木栏,木栏不高,可坐,人多的时候也可供单帮的茶客,坐在木栏上,倚着屋柱品茶休息。茶馆四面开放,围着茶馆的院坝也是茶馆的组成部分,摆满了竹椅木桌,院坝里的树木,便为茶客遮阳,太阳斜了,树荫移了,茶客只是把竹椅挪动一下,并不碍事。大的茶馆,茶馆里外,能摆几十张茶桌;小的茶馆,开在小街窄巷子,三五张桌子,都摆在街边上,茶馆小得只有一盘灶,摆着几只铜茶炉。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常在茶馆里泡着,因为母亲坐茶馆。母亲坐茶馆是刚解放不久在成都当教育局的中教科长的时候。她在延安时期就当过延安中学的老师,在我印象中,这一变故对于刚三十来岁的母亲,并没有让她的生活变得灰暗。工作中结交了许多名校的老师,周末常和老师们在茶馆里聚会聊天。每次三四位,一聊就半天。在茶馆里沸腾的声浪就是最好的屏风,让每张桌子上的人几乎只能听见自己同伴讲话,熙熙攘攘的茶客们便各有洞天,相安无扰。和母亲常一起喝茶的老师都是成都几所名校的骨干教师,我想,除了谈工作,还有志趣相投吧!他们都尊重母亲,谈话中总用“张科长”这个称呼。大概这是母亲身上的“游击习气”?反正,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再也没有见到过爱和老师们坐茶馆的“教育科长”了。我跟着坐茶馆,便用小人书打发时间。茶馆里有出租连环画的,一分钱看两本,五分钱便能畅快地看上半天,大人们谈什么,也就从不关心了。

据说成都的茶馆文化盛行,是与当年南征的“八旗子弟”有关系。清兵南征,一批满蒙子弟留在成都,他们生活的地区便是后来的“少城”,这些闲人让成都变成消费之都,遍地饭馆茶馆让成都活色生香。刚进城的共产党不是吃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在老百姓心中还真的很清廉,在我记忆中,不知跟着母亲进了多少次茶馆,但从没有和任何老师一起吃过饭。“下馆子”在那个年代是很奢侈的事情,没有人动这个念头。

跟着母亲坐茶馆的事情在1957年结束了。整风开始后,在延安整风前的“挽救失足者运动”中,母亲被打成“特务”的经历,还有在土改中受到的处分,使她关心那些“骨干教师”,记得那两天下班后,母亲骑着车外出,很晚才回来。后来才知道,母亲那两天都在往学校跑,给她熟悉的老师朋友说一句忠告:“多听少说!”记得有位老师在母亲赶到他那里的时候,他已因为经不住动员在大会上发过言了。这位老师姓黄,后来被划为“右派”。

十年之后“文革”中,我们家再次遇到风浪。我独自在成都为父亲的事奔波,此时已被下放到大凉山的母亲给我写信,信中说,如遇到困难,生活无着,可以去找这几个老师:九中的陈老师,十九中的张老师,还有附中的黄老师……他们都认识我,记得我见到他们时,他们说一样的话:“我认识你,你是张科长的儿子。”

在大凉山的首府西昌城南十来里,有个叫邛海的湖,湖西有座叫沪山的山,山下湖边有一所学校,西昌师范学校。大跃进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的母亲从成都下放到这个偏僻山区当教师,不久,我也从成都转学到西昌,和母亲一起生活。在下放以前,母亲是省里一家刊物的副主编和某研究室的副处长,尽管在五年之前她受到过开除党籍处分,降了职,但下放一事,没有任何“新处分”的痕迹。她到西昌先是省教育口下放人员的“带队领导”,其他人被下放到基层劳动了,她待在机关里闲得没事干,又不愿去监督巡视下放人员,于是就要求到学校当老师。有关方面同意了,她就来到了这所师范学校。到校后,她每月去领工资,发现自己比校长的多得多。她想,我来锻炼的,于是她交了两份申请,重新入党的申请和要求把工资降到低于校长水平的申请。入党的申请没批,工资很快降下来了。从此她在大凉山待了二十年。二十年后,母亲的党籍问题得到甄别平反,恢复了党籍和职务,但她下放问题和降工资问题“无法弄明白”。这二十年来她的档案一直还在省上,她是真正地“自动下放和自动降级”二十年。

学校没有围墙,野兽常在房前屋后蹿。大凉山刚搞过民族改革解放奴隶,社会治安也不太好,我到这里一星期后,就出了一场凶案。师范校的边上是民族干校,那天民族干校的会计从城里领工资返校,就在师范学校下面的小路上被人劫杀了。就在这个时候,我第一次读了艾芜的《南行记》,如果你今天读这本书,就可以了解我那时的心境。

比蛮荒更直接的是饥荒。

我们在门前的空地上种上了包谷,长得挺好,但周围都是高大的树木,没的阳光,包谷秆就拼命地往上蹿,老高老高,夏天第一场暴雨,它们就全倒了。我们在屋后种了南瓜,南瓜长得很大,二三十斤一个,又放得久,两三个南瓜就让一个冬天有了底气。饥饿年月,冬天特别难熬,越冷越饿,越饿越怕冷。在学校里念书,一下课,大家就靠着太阳晒着的那面墙,特别觉得“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都是向阳花”真是唱到心坎上了。

在那个灾年里,我开始了在大凉山里的生活,我就读邛海另一侧的一所初中――西昌川兴中学。西昌是川西高原中的一块坝子,也就是四周高山围起来的一块小盆地,盆地的中央是叫邛海的湖泊,这使西昌有了高原明珠的美誉。母亲所在的师范学校和川兴中学隔湖相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交通十分不便,我从家去学校,只能走田埂小道,老乡说,这段路有三十多里,我每次回家,都要走三个多小时路。我才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要在荒郊野外里走完三十多里路,实在是“弟弟你大胆朝前走”,只因为路的尽头就是家,就有想了一个星期的妈妈。我在这路上走过了两年,越走越胆大,到后来就不走公路,沿着湖旁走田埂小道,这样会省两三里路。同时,走小路心里紧张,脚下的步子自然也急,总觉得能早些回到家里。直到今天,还能回想起那些田埂小路,那些蛙鸣和月色。

周末回家,母亲总要给我留一点吃的东西。开始还有糕点,后来只有些杂粮饼干,到了最困难的时候,我记得母亲从抽屉里拿出来的是一根干瘪的胡萝卜。胡萝卜都放干瘪了,可以想得出来,母亲早早地就留着它,留给周六回家的爱子。

细节,就是生命蓄存的文件密码,一根干瘪的胡萝卜,对于我,就是生命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和亲情中永远温馨的母爱……如果要了解中国人在1960年前后维持生命的最低生活的最低保障,就可以去调查一下那个时候的城市居民的票证发放情况。那些邮票大小的票证,让人们感到生命的依靠。在所有票证中,还有一种叫火柴票,一家两盒火柴,火柴在那时不贵,两分钱一盒,但没有票,也买不到。两盒火柴,不足两百支,平均每天六支,烧三顿饭,晚上停电点煤油灯,点蚊香,还不是每一根都能划燃。两盒火柴,一个家庭维持生存最低的需用量,如果家里有一个抽烟的人,这就不够用了,两分钱的火柴就成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摆在全家人的面前。

四分钱,两盒火柴,在那个饥饿和寒冷的年代,让我看到了母亲坚韧而乐观的灵魂。我在一篇小文章里说过下面的这个细节。那时候每天清晨,学校大食堂烧早饭的时候,烧柴草的灶孔下,堆着从灶里落下的柴草灰烬,灰烬中还有没有熄灭的红炭渣。下放到大凉山当师范学校老师的母亲,就到伙房的灶孔去端一盆柴草灰。压得紧紧的一盆炭灰,可以从早上到下午都保持着热气,用小火钳拨开灰烬,还有豆粒般星星点点的小火炭。就这样,不仅能取暖,还能省下火柴,留在没有炭灰的时候用。

用手指捏着火柴,划一下,噗地燃起来,那火花真好看。在那个最寒冷的冬季,我们家除了每月两盒火柴,母亲还有一份“特殊的供给”――每月一斤肉,一斤黄豆,一条香烟。这是配给“老红军”资格的待遇。母亲虽然被下放到大凉山当一名普通的教师,但不知为什么,这个待遇没有取消,让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了这点奢侈品。买肉的时候尽量挑肥一点的,连皮带骨头的一斤肉,把皮和骨头加上青菜做一锅肉汤。剩下的肥肉熬成油,把瘦肉剁成肉末,在热油里做熟了,然后一起放在一只小罐里,一小罐有肉渣的猪油。以后的一个月,做菜的时候,用竹筷挑上一星儿,青菜就有了肉味了。

一根火柴点亮油灯,半星油花煮一碗青菜,在那个最困难的年月,我感受到了大凉山深处的母爱……

摘自《南方周末》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5)
自然美景之桃花
花的奥秘
妈妈我想对你说
我种了一棵石榴树
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
蚌的血液是淡蓝色的
我想对你说
妈妈我想对你说(4)
自然美景之绿萝
妈妈我想对你说(2)
妈妈我想对你说
自然美景之可爱的月季花
妈妈我想对你说
流水施工的组织及表达方式
浅析雕塑与环境及文化的关系
虚拟现实技术在施工组织中的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会审的主要方法与内容
瓷砖装修攻略
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设计管理的必要性
屋面(刚性防水)渗漏的原因及防治
灌注桩施工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装饰项目中设计与施工相结合的实践
CAD操作技巧
高层办公楼设计注意事项
水泥搅拌桩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点
各大学专业院校特色专业介绍
《松鼠和松果》随堂练习 巩固篇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重点字词梳理
《松鼠和松果》教案讲义-第二讲义
《两只鸟蛋》美文欣赏 种小鸟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重点语句探究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整体阅读感知
《松鼠和松果》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重点字词意思
《两只鸟蛋》范文 爱护小鸟
《松鼠和松果》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
《两只鸟蛋》美文欣赏 小小鸟
《松鼠和松果》教案讲义-第一讲义
《松鼠和松果》老师语录
《松鼠和松果》背景知识
《两只鸟蛋》趣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