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寻常看不见

寻常看不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25

寻常看不见

寻常看不见,看不见什么?这里说的是:根基,寻常看不见的根基!高层建筑总得有根基,地下一层、二层、三层……建筑物越是高大雄伟,以至于堪称摩天大楼,那根基则越是深广复杂,接基岩而牢靠永久。

由此想到文学建筑,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读写一生的文人,老了老了出一部文集,既是展示平生文化业绩的展览馆,又是自己灵魂栖息的纪念堂。无疑,这样的生命建筑是宏大而堂皇的。那么,在世人眼里,你这个文化工程究竟若何?看外观是其次,关键得看它的根基,它有多深,它有多科学,它有多大存在价值。

现在,五卷本《李国涛文存》出版了。这是李国涛先生60多年笔耕成就的展览和纪念。从外观看,与别人的同类殿堂一样巍巍然、赫赫然,似乎并无多大区别;那么,细究它的根基呢?你往下看,你往深处看,总有根基不寻常吧?且从《李国涛文存・随笔》上卷里那篇《祖父》说起。

李国涛的祖父名叫李辅中,前清秀才。在《祖父》一文中,李国涛写道:

祖父是一位喜欢读书的人。他把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都买了书。……那时他的藏书居徐州私人藏书之首,我小时候(抗战之前)见到的已经是残存的部分了,那也还堪称“四壁图书”。不过他自己把书读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他有什么学问,我也很难说清。我记得他有些稿本,写了些什么,我没留心,现在也无从猜测。他写诗,苦学王渔洋的风神……

这里,李国涛说自己对祖父的学问及其著述不甚了了之类,大有自谦之意。李辅中虽不是彼世大儒,但今天的网们却都是立有人物专条的,譬如百度百科的“李辅中条”曰:

李辅中(1877―1954),字僧允、允庵,徐州府萧县人。一生酷爱收藏古字画及碑帖、金石,其书斋名为“二十砚斋”。他一生善游历,又好为当地佛寺义务题书,徐州云龙山大士岩石柱对联及中山堂西隔壁“稻香村”为其所书。

网们这些“李辅中条目”太过简单干瘪,他的学术生涯其实是很丰盈多趣的。“十宋楼”是李辅中的斋号,因其酷爱宋拓碑帖,有心要收藏十部之多,故曰“十宋楼”。李氏后人编有《十宋楼集》,其《后记》略云:

先祖父允庵公博览群书,万精《易》学,善书法,嗜爱收藏。对明遗老万年少倍加推崇,因其气节高迈,才学卓越,编《万年少先生年谱》,附刻于《隰西草堂集》后,为南开大学收入古籍书库。陈寅恪先生写《柳如是别传》,冯其庸先生写《吴梅村年谱》,都曾引用,列入参考。……先祖父之收藏多是碑帖、字画、金石、瓷器,榆庄云生外祖、伯英大舅、王惺三先生、翁萝轩先生、如皋冒鹤亭先生、徐州大石如先生观摩鉴赏,均称赞收藏之丰之精,确为珍品。因之家中有“十宋楼”、“二十砚斋”之室名。20世纪上半世纪战乱频仍,屡次搬迁,先祖父之书稿、诗稿、收藏损失殆尽。现编册之物是为残存拾遗之录。

笔者有幸获赠一册《十宋楼集》,内中分“著作”、“书法”、“绘画”、“印存及收藏”等小辑,收藏中就有《颜鲁公争坐位帖》宋拓本,著作中就数《万年少先生年谱》夺目了。

万年少者,即明末清初之名家万寿祺,年少其号也。他博览群书,数理、禅佛、琴、棋、书、剑,细而女红刺绣、革工缝纫,无不通晓;尤娴古文诗词;行、楷遒劲,法颜真卿而少异;癖嗜印章,精六书,作玉石章,俯视文、何;善画仕女,作唐装,楷模周棠,得静女幽闲之态。存世有《隰西草堂集》。这说的是才华,至于情操志节,可见《清史稿》之本传:“万寿祺,字介若,世称年少先生。徐州人。与尔梅同郡,又同岁生,同举乡试,志节皆同,既同举事。……后世称‘徐州二遗民’。”万年少不仅与阎尔梅同称“徐州二遗民”,另与当时的志士黄宗羲、方以智、吴梅村等均有过从,亦曾率兵抗清,失败后退隐江湖。这样的一个万年少,成为李辅中“倍加推崇”的乡贤,并尽毕生之力作《万年少先生年谱》,其心胸与志趣也就不言自明了。

徐州地界不乏李辅中的轶闻趣事。有一说是,李辅中尤喜收藏石砚,仅历代名家的端砚就有20多方,故将其书屋取名曰“二十砚斋”。祁世倬曾有小型石砚一匣,平时随便研墨书写之用,不知其珍贵。李辅中见后,认为是一件绝好物件。祁世倬知道后便洗净墨迹予以奉赠,并写诗一首曰:“濡墨如何竟染朱,青花蕉叶久模糊。开奁一笑逢真赏,为写东坡洗砚图。”

李辅中的藏品中还有一帧万年少的自画像,收在《十宋楼集》,画面上有苍松、顽石、清泉,万年少端坐石上,若有所思,眉宇之间显露出忧戚之气,表现了“清溪高士”的意境。有人题诗云:“独坐松石间,卒然发遐想。昂藏野鹤姿,不甘受鞅。”张伯英曾借来这幅画像,印于《隰西草堂集》卷首,使之广为流传。

张伯英者,李辅中之好友也,又是一位著名学者、书法家、收藏家。张伯英与其叔张从仁年龄相若,幼年时一起就读于李辅中家之私塾,受业于徐葵南先生。他比李辅中大6岁,与傅增湘、郑孝胥、华世奎同称为“四大家”,与海内名家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郑孝胥、于右任、张学良、林琴南、齐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已故名家启功先生早年曾向他求教书法,盛赞张书“如此境界,始是临学碑版之优秀结果”,是“行书中自有刚健之骨,真书中自有生动之趣”。

这里提到了李家私塾和徐葵南先生,根基就得再进深一层了,得说到李国涛先生的曾祖父李秀岭。一早,李秀岭还是萧县徐楼村醴泉寨一个农民。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为萧国,春秋时附属于宋,秦置萧县,隋唐至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属江苏省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沿革至今。萧县虽然归了安徽,但紧靠徐州市,素有“徐州的西大门”之称。历来有办法的人都往徐州发展。李秀岭也不例外。他是怎么发迹的呢?一辈子当农民肯定不行,就当了兵,当然是清朝的兵。在一次作战中,他和一位吴姓青年都受了伤,并与大部队失散,藏身于一个村边草垛中。也是巧了个巧,村里一个姑娘来取草,就发现了这两个兵哥哥,把他俩带回家中,细心照料,伤愈送其归队。吴姓青年反应敏捷,略混出个人样,就娶回了那个救命姑娘。他后来官至军门,按清代兵制,那就是总兵、提督一类的高级将领了。此人做到了“苟富贵,勿相忘”,与患难之交李秀岭兄弟相处,成为世交。有人考证说,李秀岭做到徐州守备,但在李家的族谱中没有这样的记录,只说官至宿州游击,致仕后朝廷加封为正一品建威将军,定居徐州。 李秀岭多子,有九个儿子:长子李辅清,字鹤泉;次子李辅勋,字竹铭;三子李辅钧,字维桢;四子李辅仁,字寿门;五子李辅京,字锺镐;六子早夭;七子李辅中,字允庵,就是李国涛的祖父;八子李辅屏,字南;九子早夭。李秀岭还有个兄弟李秀思,也生了两个儿子,大排行下来就是:十子李辅庚,字琴南;十一子李辅夔,字次。李秀岭是有头脑的人,这么多儿子总不能再像自己一样吃粮当兵,到头来武夫一个,得让他们边习武边读书,改换一下李家门庭。再说此时也有了足够的能力,徐州城里新建的李家公馆,办得起最好的私塾,请得起最好的先生。就这么着,请来了享誉徐州八县的著名塾师徐忠清葵南先生。

徐葵南与李秀岭同乡,是萧县皇藏峪礼泉村人,学问大了去了,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兼及书法,都是一位大名家。李家聘他执教,算是选对了人。他来李公馆任教,还带来自己的儿子随读。这个儿子可了不得,后来比老子的名气大得多,就是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从此,李、徐两家也成为世交,李国涛的五伯祖李辅京,成了徐树铮的三姐夫;李国涛的二伯祖李辅勋,还成了徐树铮的留日同学、北洋政府同事和终生密友。徐树铮喜欢作格律诗,有一首《新桥送李竹铭(即李辅勋)》,是长达四百多字的歌行体,诗中写到自己青少年读书,与李家关系之密切,如“忆昔十年读书史,灯火与君伯季相依因”种种。在李国涛先生祖辈中,官职和名望最高的就是这位二伯祖李辅勋。他文武兼备,身材魁伟,官至统领、总兵,正二品扬威将军。曾祖李秀岭去世后,徐州李家正是在李辅勋的主持下达到了鼎盛时期。

李国涛先生的三伯祖李辅钧,也不是个寻常人物,后来把官儿做到河南彰德府参将。他在彰德府任职时,遇着了一件大事。1908年11月,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时隔一天相继去世,溥仪即皇帝位,其父醇亲王载沣任摄政王,代行国事。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因为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幽禁光绪皇帝,捕杀六君子,世人多传是袁世凯告密之故,所以载沣一直对袁世凯怀恨在心。当上摄政王后,本打算除掉袁世凯,却忌袁手握重兵,北洋新军都是他的部下,怕激起兵变,思虑再三,遂以袁世凯患“足疾”为借口,将其开缺,赶回老家。袁世凯的老家是河南项城,因其母是个小老婆,死后不许埋入祖坟,为此与兄弟们闹翻,绝意不回项城,而在彰德府洹上村另建居所养寿园。对于这个待罪之人,彰德府的官员大多敬而远之,不与袁世凯来往。只有李辅钧不避嫌疑,正常去拜访袁世凯,并说有什么事需要效力,只管吩咐。袁世凯落难之时,于世态炎凉中遇到李辅钧,感其敦厚,遂视为知己,有过一段不错的交往,据说还让其长子袁克定与李辅钧结拜为异姓兄弟。后来,袁世凯东山再起,彰德养寿园的事务便交由李辅钧全权处理,自立为帝时,还请李辅钧赴京担任自己的顾问。多亏二哥李辅勋明察天下大势,劝说三弟千万莫随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李辅钧遂急流勇退,干脆辞职回到徐州,在彰德府所置产业,交由儿子李光滕经管。抗战之后,李光滕与徐州李家失去联系,其后代遂成了李家在河南的另一个分支。

再回到《祖父》。在李家第二代中,除过李国涛的祖父李辅中,其他多位伯祖皆幼时练武,没有丢掉乃父之风,所以后来多任武职就不奇怪了。只有这位李辅中彻底地弃武从文,实打实做了儒门弟子,此后三代、四代子弟也大都皈依孔圣人,以读写为生,以文学传家。李国涛先生在《祖父》中说到一套《唐宋八家文选》的旧事,便是佐证。这套李辅中拥有的《唐宋八家文选》,是光绪九年重刊的线装书,一套八册。书主在第一册的书面上这样题识:

此书是我十六岁所读之本,签亦是我所写。今忽忽已五十一年矣。检出付与涛孙,汝好好珍而读之。共八本。

“涛孙”即其长孙李国涛先生也。这是“甲申三月二十二日”的事,也就是公元1944年春天的事,当时“涛孙”年方14岁,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懵懂少年也。当李国涛先生活到跟祖父差不多年龄时,笔触可就醒世多多了,他这样写道:

后来我把此书带回太原,偶一把玩,真是恍如隔世。祖父赠我此书时是六十七岁,而我现在也已过了六十。这书里的文章我读过几篇,那是经祖父讲解的。祖父的脾气不好,对家人,对仆人,对朋友,常都如此。不过他对我一直很好,我几乎是唯一一个不受申斥、随便活动、自由出入、任意吃喝的孩子。大约我是长孙吧,很受钟爱。也因此,我能见到他轻易不肯示人的藏品,如《雁塔圣教序》的宋拓本……他指着装裱古雅而豪华的册子,谈墨色、纸张,也讲书法的风神,碑石上的残缺,等等。再有就是砚石。他藏有很多很多砚石。冬夜无事,客人散尽,他犹有余兴时,便打开加锁的柜子,取出几方砚来给我看。有的砚装有木盒,盒都是好的木料,百年的抚摸使它们滑润光亮。有的砚没有配木盒,用黄色绫子裹棉花缝成的包皮包着。我见到多种名贵的砚……

什么叫家学家教?什么叫诗礼传家?什么叫文化传统绵延不绝?什么叫人文精神薪火相传?……这就叫根基!没有徐州李家这种根基,《李国涛文存》能问世吗?问世了能流传长久吗?

现在似乎有个共识,今日中国太浮躁了!官场浮躁,商场浮躁,文坛浮躁,连学界、教育界都浮躁得很。奇怪吗?一点不奇怪,不浮躁才奇怪。你想呀,自打“天翻地覆慨而慷”,把遍布中国大地的那些积淀深厚的文化大家族统统消灭了,把遍布中国城乡的那些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塾师们统统消灭了,把厚载着中华文明精华的千年经典统统消灭了,把读书人穷经问道,访古求贤,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君子的传统情怀,统统都给消灭了……整个中国断了根基,没有了根基,像一蓬巨无霸浮萍,只靠从西方弄来的那点游丝儿支连着,一会儿飘到左边去,一会儿飘到右边去,飘来飘去哪里是个头?积弊日久,积重难返,积习难改,不浮躁他还能怎么的!

哈哈,《李国涛文存》不浮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道士塔》有感
奋斗是通向成功的一条蹊径 ——读《亚马逊蝌蚪》有感
品味过山车
生命的本质——读黄昏的诗集《感知四季》
千古一逍遥——读《庄子
读《撒哈拉沙漠》感——破碎人生
壮美的执著与永恒的人性爱——我读井上靖《孔子》
历史宝鉴——读余秋雨之《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
城市边缘的寂寞——读几米《向左走 向右走》
读姜敏《美丽的战争》
读《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有感
蓝色的雪天——读柳营《树鬼》
读《狼图腾》有感
随笔——《伤城》
红楼梦
论《第五号屠场》的“反小说”形式
浅析《金瓶梅》性描写
新中国出色的藏族诗人饶阶巴桑和他的诗作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
看《十分钟年华老去》里对生命的隐喻
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的叙事时间
男权话语狂欢下的女性悲剧
浅析《婴宁》中婴宁的生命成长历程
人性的升华与沉沦
从形象学角度浅析赛珍珠的《大地》
圣者优婆崛多时代的佛法传播情形
《周易》和“克苏鲁神话体系”中宇宙观
试评《中国文化史导论》
荒诞叙事下的人性异化
讽刺长诗《长帽子玉素甫汗》及其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学案
是小鸟,就快乐地飞——《云房子》课堂实录
元帅和小棋手 教案教学设计
孙建锋《凄美的放手》实录
教案设计的艺术
《逍遥游》教案
孙双金《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语言赏析
第六颗钻石 教案教学设计
武凤霞课堂实录:《船长》
《咏华山》课堂实录
14--会摇尾巴的狼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语文教案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教案
薄俊生《给予树》课堂实录
赵州桥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