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社会文化心理变迁的一面镜子

社会文化心理变迁的一面镜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社会文化心理变迁的一面镜子

摘 要:19世纪中亚哈萨克族诗人阿拜,其诗歌被誉为一部哈萨克民族传统生活画卷的百科全书。阿拜是一位诗人,也是一名社会活动家,他努力寻找着本民族的出路,通过诗歌创作唤醒民众。他的诗歌以开阔的视野诉说着追求民族发展和民族兴盛的渴望,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中亚哈萨克社会的转型进程。

关键词:阿拜;诗歌创作;社会文化

阿拜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混乱社会生活中,在进步保守之间斗争徘徊。他弃官从文,通过诗歌向众人呐喊,呼吁科学与民主,他的诗歌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与讽刺了自己本民族的劣根性,他不是不热爱自己的民族,正是因为对自己民族爱的深沉,即爱之深急之切的心态,他才更加的希望自己的民众能够在落后愚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能够认识到黑暗而被压迫的社会现状,能够有摒弃恶俗、改革民族心理的自我意识。他接受过民主主义思想与启蒙教育,他越有能力与超前思维,就越要把改造哈萨克、发展繁荣哈萨克为己任。

著名作家、阿拜研究者穆合塔尔曾说:“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扩大了传统诗歌世界的狭小范围,给哈萨克诗歌增添了大量新的主题,创造了哈萨克现实的完整的和多方面的画面,反映了当时哈萨克社会各个阶级的生活。”在他的诗里,有社会现实、人文思想、自然风景等描写;也有叙事诗、哲理诗、抒情诗、爱情诗伦理诗、训诫诗等形式。比如《春》、《夏》、《秋》、《冬》等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感受牧民的四季生活。春天万物复苏,青年牧人驱赶牧群、母畜产仔;夏天水草肥美,幼驹撒欢、牧人做客;秋天萧瑟凄苦,牧人焦虑,生活困苦;冬天冰雪覆盖,毡房晃动,胆战心惊。四季更迭,一幅幅画卷映入眼帘,阿拜把对民众的生活不幸与遭遇的同情都用文字记录在诗歌里。不管是自然环境的恶劣还是社会现实的黑暗,阿拜都用自己强有力的文字向民众传递希望与力量。

在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他追求公平与正义。在《阿拜箴言录》第三篇中谈到,“必须有能力、有魄力根据时代的变化审定那些旧的法规,对于不适应新时代的条文加以改变,补充新的、适应时代的条文。”[3](4)只有大刀阔斧的敢于追赶时代的脚步,与新环境相适应,才能民族兴盛,生命永垂不朽。在当首席毕官时,他亲自起草并签署了《哈萨克新法七十四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他的主张,也为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民众带去一丝心灵慰藉。但面对官府的无道、权贵们的攻击、同胞手足的加害,不得不使阿拜弃官从文,投身于诗歌创作。只有诗歌才能寄托他能教育民众、改革民族的希望。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参与社会生活、关心民众疾苦。阿拜清醒的认识到整个哈萨克目前的现状犹如一盘散沙、失去斗志的羔羊,需要发掘出他们内心的潜力,教授他们启蒙的思想,而哈萨克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爱好即兴创作的民族,对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性与文化水平较低的民众来说,诗歌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阿拜大胆尝试,他的诗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精炼,思想深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哈萨克历史与文化》中高度评价了阿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阿拜不仅是哈萨克新文学的奠基人,同时又是一个大刀阔斧革新哈萨克文学的诗人,是哈萨克文学的永不熄灭的明灯。”

阿拜在继承传统的哈萨克诗歌创作的基础上,保持了原有的哈萨克民间诗歌音乐性的传统,又创新了诗歌的形式,比如《八行诗》。在时代碰撞的年代,阿拜的诗歌创作开启了哈萨克新文学的天地。首先从新文学的概念来说,新文学是在科学、民主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反对封建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的文学。其次,哈萨克传统的民间文学的诗歌创作大多注重结构的宏大、人物情节的起伏等。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家对于诗歌创作的想法也是不同,所以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阿拜的诗歌创作是承载着历史使命的教科书。

“生命正在缩短,目标却那么遥远。”[2](939)阿拜在声嘶力竭地呐喊,自己的使命、自己的责任该怎样完成?“这就是我苦难的人们,苦难的民族,苦难的哈萨克。他们正处在水深火热中……我哪里曾帮助他们,引导他们?……”,“青年时代我们曾和所以家族的坏现象进行斗争。可我们赢得了什么?为群众办了哪些好事?我们消耗的光阴和精力换来了什么果实?我总该给自己的人民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可我给自己都没找到那样一条道路。”[2](939)阿拜忧国忧民的情结,一心致力于改造落后的哈萨克。阿拜一直为寻找正确的出路与民族的未来默默地观察着这个社会的动态与发展。

阿拜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是摒弃恶俗,发扬优秀传统,而当时沙俄对哈萨克草原的侵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给落后的哈萨克带来了启蒙与先进的现代社会气息。阿拜深刻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世界抛弃。为了不让民众继续沉沦在落后无知的意识中,他的诗歌在当时就是一把强有力的武器。唤醒这个沉睡的民族。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追求真善美。他在诗歌《我们将要走完人生的道路》写道:“不要颓废,要振奋精神,不要让烦恼压住肩头,在死胡同里绝望地踟蹰。要像试飞的雏鹰挥动翅膀,不甘心在巢穴里蜷伏,要冲上蓝天,在云层里飞舞。我满腔的悔恨与愤怒,要尽情地倾诉,但愿听众能够领悟。喷涌吧,我的歌!我的诗!”[1](119)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慷慨激昂。把希望与理想寄托在诗歌中,把愤怒与悔恨诉说在诗歌中,把人生哲理与民族诉求呐喊在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拜的诗歌创作其目的是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表现一种浓重而深沉的民族精神,蕴含着强大的民族追求。揭露现实,批判恶俗,针砭时弊,唤醒民众,开阔视野,发展民族等是他为实现理想的而通过诗歌创作所传递的信息。阿拜在《阿拜箴言录》第一篇中写道:“最后我想,还是用笔墨纸张来消磨时间。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都写在纸上。如果有人认为其中有可取的地方,他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或抄录。如果认为没有必要,就让它作为手稿保存下去。我终于这样决定了――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事可做。”[3](1)阿拜是用笔尖记录思想的火花,把思想变成白纸黑字,一种自我安慰的语气,阅读诗歌给他人与自己一点心灵上的慰藉。虽以低调的自我安慰语气诉说,但却是一种来自心底的怒吼与咆哮。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进步,民族要发展。阿拜的诗歌创作与十九世纪的哈萨克社会息息相关。沙俄侵略,西欧发展,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阿拜以开阔的思维、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着哈萨克的民族精神文化与内涵、民族心理与发展。天降大任于阿拜,虽然阿拜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哈萨克的发展与繁荣,但为民族的兴衰荣辱忧国忧民、呕心沥血。他的一生是有价值的,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阿拜的诗歌创作是整个哈萨克民族文化的光辉典范,阿拜就是哈萨克草原上的北极星,像灯塔一样,在黑暗的哈萨克草原上,指引着哈萨克的觉醒与前行。

参考文献:

[2]穆合塔尔・阿乌埃佐夫.阿拜之路[M].哈拜,高顺芳,译。 民族出版社,2004.791-939

[3]阿拜.阿拜箴言录[M]. 粟周熊,艾克拜尔・米吉提,译. 民族出版社,1995.1-49

[4]姜崇仑.哈萨克族历史和文化[M].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川.阿拜与鲁迅的比较[J].上海鲁迅研究.2007.

[6]祁晓冰,海丽恰姆・买买提.深沉的民族精神与丰富的文化内涵--阿拜诗歌创作论[J].名作欣赏.2011,(18).

[7]常文昌.走进阿拜[J].外国文学评论.1998(0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奶奶,我想你
我的表妹
温暖的一家
我的爸爸
表弟,我想对你说
我的爸爸
我的一家
我的弟弟
奶奶
我的同桌
妈妈,我爱你
说说我的家
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
试析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探讨
关于“概论”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初探
关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试析美国的科学教师培养体系及其启示
试析地方本科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
关于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机制及建设路径研究
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究
试论中外合作院校德育现状分析及方向定位
试析机械专业新生的TRIZ概论教学实践
关于国外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培训教师的新模式及其启示
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过程人际冲突探析
试析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析大一新生贫困认定工作探讨
简析以真实英语教材实施小学转岗英语教师培训
试论高校二级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杂谈
《十六年前的回忆》结构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提示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题之我见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与文本对话──《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随笔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感想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借助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中心──《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实例分析
说说文章的照应──《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谈